疫情期间,“插管小分队”荣登央视等各大媒体,在抗疫最紧要的关头,麻醉医生在一线为许多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可以说,麻醉学在这场救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姚尚龙紧接着指出,疫情为学科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这次疫情,麻醉学在救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疫情对这一学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一项大规模摸底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有麻醉医生75233人,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0.5人,而美国每万人拥有2.5名麻醉专业人员,英国则是2.8名。如果按照每万人需要2.5个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至少还应该配备30万名麻醉医生。

姚尚龙介绍,按照现在规培的速度,中国每年大概培养3000-5000名麻醉医生,如果要培养30万麻醉医生,则需要100年。那么人员普遍缺乏的问题该如何怎解决?姚尚龙认为,麻醉医生的配备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麻醉辅助人员,改善麻醉人员的待遇来缓解当年麻醉医务人员短缺的压力。
在许多西方国家,有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并且麻醉护士比其他科室护士薪酬普遍较高。中国在暂时解决不了这么大的人力缺口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麻醉护理人员,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来吸引更多的医务人员加入到麻醉行业的队伍中来。

同时,姚尚龙也强调学科实力的提升,“我们麻醉医生不仅要让病人麻得过去,醒得过来,更应该关注的是,良好的麻醉能否改善病人的预后,促进病人快速康复。” 他认为,学科的发展靠每一位麻醉人,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自己变强大了,学科才能强大,中国的医学才能跟上世界水平。
姚尚龙表示,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十分注重学科能力建设,专门成立卫生部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提出要“一手抓质量,一手抓以提升医疗技术”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抓以医疗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
“麻醉安全是根本,制度管理是基础,技能提升是关键。” 姚尚龙指出,基层麻醉学科的发展,首先,安全麻醉是根本,如果安全都谈不上更谈不上医疗质量提升;其次,合理的制度和组织架构是基础,这才能保证麻醉医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职业价值才能更清晰地彰显。
“如今,麻醉已经成为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是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我们要抓住后疫情时代麻醉学科的发展的机遇,把麻醉学科的内涵建设好,” 姚尚龙说,“同时,也希望县级医院完善协调各临床科室关系,加强设备投入,让麻醉学能够真正为生命保驾,为健康护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