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姚尚龙教授谈基层医院麻醉和重症医学科能力建设

2021
01/05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导语

“我们麻醉医生不仅要让病人麻得过去,醒得过来,更应该关注的是,良好的麻醉能否改善病人的预后,促进病人快速康复。”

   2015年10月1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在中国消除贫困奖的颁奖现场,习近平总书记的身旁,站着一个身形健硕,温文尔雅的中年男人,他就是姚尚龙教授。在当年的10个获奖者中,他是唯一的一名医务人员。

中国消除贫困奖获得者:姚尚龙教授

   “我站的位置非常好,在总书记旁边,这也足以看党中央对医疗扶贫工作的认可和期待。期待有更多医疗界的大咖加入到医疗扶贫队伍中来,扶贫工作将更有影响力。” 姚尚龙曾任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会长,现任国家卫健委麻醉学科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麻醉质控中心副主任等职位。


图为:姚尚龙的学生——张定宇教授于2020年9月8日被颁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奖章

虽然听起来他身居高位,但是在四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做扶贫 (疫后“扶贫铁人”姚尚龙,率武汉协和医疗精英团队首飞云南临沧、落地基层医疗扶贫) 。他在扶贫这条道路上,一走就是20多年。作为一名国家级扶贫大使,姚尚龙认为,扶贫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

图为: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精准医疗扶贫——延川行 工作组合影  (摄影:吴江)

    2020年12月10日,在“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精准医疗扶贫——延川行”活动座谈会上,姚尚龙宣布了精准医疗帮扶延川县基层麻醉科能力建设的优异成绩:目前,延川县医院麻醉科6位麻醉医师全部持证上岗,科室具备基层麻醉设以及能开展相应麻醉学核心技术,完成了95岁高龄病人ASA3-4级病人的麻醉手术,麻醉水平和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医疗精准扶贫初见成效,同时也造福了延川县乡亲百姓。

吴阶平基金会为延川县人民医院捐赠两台可视喉镜(摄影:吴江)

要说到姚尚龙为什么把扶贫帮扶的对象选在了这里,还要从五年前的一次延安之行开始说起。

基层麻醉学科现状:

专业发展严重滞后、麻醉医生极度缺乏、能力建设亟待加强

    五年前,姚尚龙走访延安,在此期间,他发现延安地区的麻醉专业发展严重滞后,部分县医院麻醉医生无上岗资质,有的县医院甚至没有麻醉医生。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在基层医院,由于医疗服务能力有限,因病致贫人口大部分在基层,占贫困人口的40%,一场疾病完全可以摧毁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基层的现状姚尚龙深受感触,他决定要把延川县人民医院麻醉科的能力建设,作为帮扶中国基层麻醉科建设的一个案例,对延川县人民医院麻醉专业进行精准帮扶。他认为,医疗扶贫的重点在于提高基层医院能力建设,让众多老百姓在基层就能够享受到跟大医院同质化的医疗服务,让百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从而减少因病致贫的发生率。


吴阶平医学基金会精准医疗扶贫部分专家合影

    于是,姚尚龙组织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借助吴阶平基金会平台和专家们的社会影响力,吸引社会资源积极参与医疗扶贫项目。三年来,通过送设备,送技术,送专业书籍,送远程教育系统等,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打造一支带不走且技术过硬的基层麻醉医师团队,使延川县人民医院基层医院麻醉学科能力建设得到全面提升。

    延川县人民医院只是中国县级医院的一个缩影。县级医院作为县域内的医疗卫生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是百姓看病的主要场所。而县级医院的服务对象又有以下四个特点:经济条件差、受教育水平低、医疗保险不完善、医疗卫生意识不足。姚尚龙表示,因此,县级医院的能力建设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谈到县级医院麻醉和重症能力现状时,姚尚龙指出,“尽管几年来健康扶贫已初见成效,基层的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但是依然无法满足老百姓的日常看病需求。健康扶贫任务依然艰巨。”

从国家卫健委对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所做的调研中发现,县级医院目前的突出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其中,就包括麻醉科科室设置不明晰、人力资源数量不足、应急储备不够、行政管理较混乱,学科重视度不够等等。

在县级医院中,服务能力突出的科室不多,服务能力相对较低。同时在基层,一些难度较大的手术不敢实施,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能力不够。设备配备不足、师资能力参差不齐、政管理体制混乱等都是摆在学科发展面前的突出问题。因此,姚尚龙认为,加强县级医院麻醉和重症医学科能力建设,对每个医院至关重要。


疫情彰显学科价值:

麻醉重症在灾害医学应急救治中的重要地位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传染科、呼吸科义不容辞承担了主要的救治工作。但对重症患者而言,麻醉和重症功不可没。姚尚龙说到:“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救治中,麻醉医生冲在第一线,在病人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挺身而出,为患者迅速建立呼吸循环通路,为他们的抢救赢得生机。”

此次疫情,凸显出麻醉和重症学科在重症救治上的价值,麻醉和重症作为疫情期间表现较好的学科,也得到了高度重视。此外,麻醉医生也为了医学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姚尚龙表示,麻醉从诞生之日起,就为人类的健康和文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麻醉诞生前,手术于人类而言是一场酷刑,人们在病痛面前找不到尊严,手术难以进行,甚至生命无法延长。可以说,没有麻醉学就没有外科手术学发展的今天。

图为:在没有麻醉时的外科手术场景

“麻醉学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在战争还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事故灾害中等,都有麻醉医生的身影。”作为麻醉学界的领军人物,2008年汶川地震爆发,姚尚龙第一时间带领武汉协和医院医疗队,赴灾区救援。除了2008 年的汶川救援,姚尚龙还参加过大大小小的灾难性救援无数次。1998年抗洪救灾,2003年SARS救治……

 姚尚龙还提及,灾害救治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一旦灾害来临,不仅工作量大,现场条件差,医务人员还必须具备全科医生专业素质。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麻醉医生要在灾害现场做出最精准的判断和治疗。

   此外,麻醉医生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对麻醉医生而言,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姚尚龙介绍,麻醉医生参与现场救治,往往时间长,任务重,工作强度非常之大。

   同时,麻醉医生还要有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灾害现场要妥善与各种病症的患者沟通,患者在经历了一场灾难后,精神状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与重伤患者沟通并依据伤情快速做出判断,这需要医生掌握不同的沟通技巧。不仅如此,麻醉医生还具备极强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反应能力。

姚尚龙认为,麻醉医生和重症医生同样是病人生命的守护神,而麻醉医生在急性生命支持上比重症医学更有优势。例如为大家熟知的心脏骤停抢救,心肺复苏抢救。他介绍说,很多基层医院麻醉医生在需要做重症医生的时候都能够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做好工作。

麻醉医生号称“生命功能调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所以,麻醉和重症医学科的建设对于医院而言至关重要。”姚尚龙反复强调,一定要加强基层医院麻醉和重症医学科的建设。

后疫情时代,基层麻醉和重症学科的能力建设如何做?

    疫情期间,“插管小分队”荣登央视等各大媒体,在抗疫最紧要的关头,麻醉医生在一线为许多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可以说,麻醉学在这场救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这一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但姚尚龙紧接着指出,疫情为学科发展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这次疫情,麻醉学在救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短板,疫情对这一学科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一项大规模摸底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有麻醉医生75233人,每万人拥有麻醉医生0.5人,而美国每万人拥有2.5名麻醉专业人员,英国则是2.8名。如果按照每万人需要2.5个麻醉医生的标准,中国至少还应该配备30万名麻醉医生。

      姚尚龙介绍,按照现在规培的速度,中国每年大概培养3000-5000名麻醉医生,如果要培养30万麻醉医生,则需要100年。那么人员普遍缺乏的问题该如何怎解决?姚尚龙认为,麻醉医生的配备与经济水平密切相关。目前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增加麻醉辅助人员,改善麻醉人员的待遇来缓解当年麻醉医务人员短缺的压力。

    在许多西方国家,有麻醉医生和麻醉护士,并且麻醉护士比其他科室护士薪酬普遍较高。中国在暂时解决不了这么大的人力缺口的情况下,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麻醉护理人员,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来吸引更多的医务人员加入到麻醉行业的队伍中来。

同时,姚尚龙也强调学科实力的提升,“我们麻醉医生不仅要让病人麻得过去,醒得过来,更应该关注的是,良好的麻醉能否改善病人的预后,促进病人快速康复。” 他认为,学科的发展靠每一位麻醉人,打铁必须自身硬,只有自己变强大了,学科才能强大,中国的医学才能跟上世界水平。

姚尚龙表示,近年来,国家卫健委十分注重学科能力建设,专门成立卫生部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提出要“一手抓质量,一手抓以提升医疗技术”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一方面,要提高医疗质量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和精细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抓以医疗技术能力为核心的专科能力建设。

“麻醉安全是根本,制度管理是基础,技能提升是关键。” 姚尚龙指出,基层麻醉学科的发展,首先,安全麻醉是根本,如果安全都谈不上更谈不上医疗质量提升;其次,合理的制度和组织架构是基础,这才能保证麻醉医生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职业价值才能更清晰地彰显。

“如今,麻醉已经成为舒适化医疗的主导学科,是医疗安全的关键学科,我们要抓住后疫情时代麻醉学科的发展的机遇,把麻醉学科的内涵建设好,” 姚尚龙说,“同时,也希望县级医院完善协调各临床科室关系,加强设备投入,让麻醉学能够真正为生命保驾,为健康护航。 ”

图为:武汉协和医院AICU(麻醉重症治疗病房)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      END—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疫情,基层,麻醉,姚尚龙,医生,学科,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