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认错误,并非一件天大的难事。
相信很多小伙伴已经知道,电影《素媛》中凶手的原型、因侵害8岁女孩入狱12年的韩国罪犯赵斗顺,本周六已经正式出狱了。
素媛案之前我们也聊过很多次,性质极度恶劣。
2008年,50多岁的赵斗顺将8岁的女孩娜英(化名)强行拖到一座教堂的厕所间里,用皮搋子吸,导致女孩的大小肠流出体外。
在暴打、虐待、强暴这个8岁女孩后,这个恶魔逃之夭夭。
身受重伤的娜英在很久之后才被人发现,送院后经确认,80%的生殖器官和肛门功能遭到永久性损害,终生都要携带一个尿袋,所有了解她惨痛经历的人,都无不感到痛心和齿冷。
图片来源:电影《素媛》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恶魔,才能做出如此丧尽天良的事情?!
然而,最可怕的是,尽管当年赵斗顺很快就被抓拿归案,但由于韩国相关法律较为宽松,赵斗顺以醉酒为由,成功获得了轻判,只被判入狱12年。
前几天,有媒体披露,虽然赵斗顺曾向记者说过自己为犯罪感到后悔,但实际上,在他入狱的这些年里,他曾写了超过100封请愿书,说自己当时喝醉酒,因此不认为自己有罪,甚至要求和受害者见面。
更值得人们深思的是,像赵斗顺那样死不认错的人,在我们生活中似乎比比皆是。
大到违法乱纪,小到生活琐事,总有一些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动机,从不承认自己身上的过错。
当然,并非人人都像赵斗顺那样可怕,很多只是“煮熟的鸭子——只剩嘴硬”,但即使不可怕,也真的不怎么讨人喜欢。
前段时间,霸屏热搜的诡辩大师郭敬明,因为乱发S卡,被其他导演和演员纷纷质疑。
但他没有承认自己的过错,更没有收回S卡,而是选择花式狡辩,将自己不合理的操作说成是对新人的鼓励,以及“百花齐放”。
这种在外人看来有点无稽的合理化,对当事人来说,就如一层华丽的外衣,专门编织出来欺骗自己以及身边的人,以维护其内心脆弱的自尊。
可以说,认错其实也是一种能力。
认错会产生“自我否定感”,令人本能地产生消极和逃避的情绪,只有心理承受力强的人,才能更容易面对自己的错误。
那如果心理承受能力不够强呢?
心理学表明,当人无法接受挫折时,就会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此种方法称为“合理化”。
他们并不一定真的认为自己没错,只是不想承受承认错误带来的心理压力,既然承认错误不好受,那就干脆不承认。
这种手段的确可以在短时间内维持自尊,令人产生满足感,然而,长此以往,当身边的人识穿套路或不想配合之后,只会给人带来更深重的厌恶感。
而且,一旦使用相同“合理化”理由的人多了,“全天下人”的标准都会被拉低。
如果说将自身错误合理化是一种虚荣,那么还有一种情况,不承认错误,完全是为了自救。
因为他们已经认定了,认错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会遭到“惩罚”。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不小心犯错了之后,父母的第一反应就是呵斥甚至惩罚,久而久之,特别害怕犯错,显得小心翼翼。
长期以往,自己犯错之后都会想办法掩饰过去,比如,考试成绩不好,就冒充家长签名。
看上去无伤大雅,但其实,这种习惯会令人产生一种不正确的对待错误的方式:一旦做错事,脑海中就会天崩地裂,甚至不惜一切来掩盖过错。
在宁夏,一名6岁的女童在玩耍的时候,从木架上意外跌落晕倒,当时和她一起玩的12岁亲戚,因为害怕她醒来之后向家长投诉,干脆用木板击打女童的头部,导致她伤重死亡。
尽管这是个极端案例,但“害怕犯错受惩罚”在一个孩子心中能产生多大阴影,可见一斑。
在这种阴影之下,人直到成年,也无法学会直面错误。
曾被誉为哈佛大学“最受欢迎导师”的泰勒·沙哈尔博士曾说过:“害怕犯错,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错误。”
不管是出于自尊,还是出于焦虑,当事人虽然不认错,但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起码还是知道自己做得不厚道的。
但还有一些人,性质要恶劣得多。
他们并非“嘴硬”,而是发自内心认为自己做得没错,比如上文提到的赵斗顺。这样的人,才真的令人瑟瑟发抖。
将自己的一切错误都看作合理行为,永远以自我为中心,普遍认为是严重缺乏同理心的表现。
同理心的缺失,少数是天生的,比如在反社会人格研究过程中的一些经典案例,当事人从小就呈现出麻木无情的特质,也不会体会他人的痛苦,自然就不认为自己有任何错误。
汉尼拔的原型之一杰夫瑞·达莫,在童年就曾有过十分残忍的虐待动物的行为。
但绝大多数的同理心缺失,都是后天形成的,比如童年时期父母的无底线溺爱或严酷虐待,导致边界缺失,形成极端自利或自恋的人格。
相信很多人,都对几年前的江歌案印象深刻。
江歌案的细节这里不一一复述了,简而言之,就是刘鑫和前男友陈世峰闹矛盾,好心的闺蜜江歌让刘鑫留宿在自己家,结果陈世峰找上门来的时候,刘鑫为了自保,将门锁上,导致江歌无法进入屋内,最后被陈世峰杀害。
谁是谁非,不用多说,而最令人不满的,是刘鑫事后的态度,不但多次试图狡辩推脱责任,还对试图找回公道的江歌母亲进行人身攻击,甚至扬言自己在江歌事件中没做错。
刘鑫对江歌母亲隔空喊话的微博(节选)
刘鑫母亲也说过“你女儿死是因为她命短”,母女俩的扭曲三观一脉相承,我们看到的,就是极度自我中心的灵魂。
不认为自己错,是因为在她们心目中,自己和他人是不对等的。
自己高人一等,他人就要靠边站,为满足自己的利益和欲望而牺牲他人,在正常人眼中是错误,在她们眼中是合理。
不知错误,比单纯的不承认错误要可怕得多,这种人的内心是蒙昧的,丧失正常人对于道德边界的认知,危害性更大,也更需要专业的介入治疗。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尽可能小心远离。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肯定有过不想承认错误的时刻。
但事实证明,逃避真的不能解决问题,只会令事情变得更糟糕。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做,才能改善情况呢?
很多错误本身不算严重,只是当事人患得患失:担心被人知道会丢脸、担心受到责罚、担心影响亲密关系、担心一连串的连锁反应等等,仿佛犯了错,人生就完了一大半。
如日本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的主人公高崎,工作一丝不苟,凡事尽善尽美,直到被生活压力逼出了抑郁症,甚至对家里的宠物都产生愧疚。
因此,想要直面错误,就必须跳出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态,请记住,你也可以不那么完美。
不要总想着“错误被人知道了怎么办”,而是“错误应该怎么解决”,学会就事论事,拒绝过度解读。
可以从日常小事中的失误开始,允许自己犯错,也尝试去解决错误而不是逃避错误,几次之后,就能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也能明白到,错误本就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有了这份安全感,人才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困难。
巨人网络董事长史玉柱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人这动物啊,每成功一次,智商就下降一截;每失败一次,智商就上升一截。”
有很多人,在发现身边人(如伴侣、子女)死不认错之后,会变得很烦躁,对伴侣就会说“你永远都会找借口的”,对子女更加粗暴,直接一顿棍棒教育,直到他们认错为止。
但其实,这种方式属于单纯的发泄,只会起到反作用,对方不会反思自己,只会思考以后怎么瞒得更好一点。
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 3》中,邓莎的教育方式,算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邓莎的儿子大麟子是个有点怕事的小孩子,某一次,姥姥看到了浴缸中有个塑料玩具,大声质问:“是谁放进去的?”
罪魁祸首大麟子不敢承认,弱弱答道:“是妈妈。”被甩锅的妈妈一脸懵。
然而,邓莎没有当众揭穿儿子,而是理解这种人之常情,耐心等到孩子更轻松的时候再加以引导,后来有一次,母子两人又把家里弄得一团糟,面对电话里姥姥的质问,邓莎首先提出解决方案,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回去我收拾。”
这次大麟子没有上次那么紧张,也意识到自己的不厚道,连忙主动承认:“是我搞的!是我自己搞的!”
总而言之,承认错误,并非一件天大的难事,但它需要我们有这个意识和决心,去循序渐进地改变。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承认错误,就是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最后,希望所有的小伙伴都能体会不断纠错、带来的自我提高的满足感,不要让一张太硬的嘴,成为美好生活的阻碍哦。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