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嘛!自闭症又不是不治之症,为啥这么想不开呢?

2020
12/21

+
分享
评论
大道5疆
A-
A+

不要放弃,希望就在你的坚持中。

在网上,偶见自闭儿家长跟孩子一起自S的消息。震惊之余,好奇地查了一下,发现,这种现象绝不是一起两起。而有更多的家长曾多次想到这个办法。细节不忍直视,看看某度的搜索结果吧。


家有自闭儿,家长所承受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

(1)经济压力

一些专业机构和一些看准商机的机构,在对此有些了解后便就“开展业务”了,将手毫不尴尬地伸进了家长的口袋。有家长跟我说,他们在北京某医院一个月就要“消费”四五万块!有的说在某康复机构每月做训练和干预也要一两万块。可见,家庭条件不太好的,甚至工薪阶层都难以承受!

(2)心理压力

这也不难理解,尤其是与“别人家的孩子”一比较,瞬间压力山大!有位妈妈跟我哭着说“我只想听他喊我一声‘妈’,这几年的辛苦也算没白吃!”是啊,家长的心理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有好多家长甚至不敢把孩子带到小区里、商场,或者游乐场所,怕别人说三道四、更怕别人怪异的目光,在内心,更是难以接受孩子是自闭的事实。

(3)对未来的恐惧

一是对自闭症不太了解,甚至以前都没听说过;二是自闭症儿童将会怎么样?会恢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吗?如果不会,会是什么样的?能生活自理吗?能找份工作吗?……这些未知的恐惧经常充斥着家长们的脑海。甚至有些家长发出感慨:“你不康复,我不敢死!”“我只想比孩子多活一天!”“我不能把他一个人留在这个世界上!”……

不要恐惧,自闭症不是不治之症

自闭症不是不治之症,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家长是如此地绝望呢?遇到问题了,不是盲目地看别人,也不要接受现在“公认”的认识,要去想办法,要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孩子才能恢复正常呢?”、

给个正面的案例。山东一位家长,孩子生下来后,自己就去工作了。开始时,把孩子交给公婆照顾,后来又转到姥姥姥爷那。直到孩子三岁半,发现孩子“不正常”,医院给出的结论是“重度ASD”。于是孩子的妈妈辞掉了工作,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天天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买书和听课成为她天天要做的“功课”……她不是学医的,但从没有到任何一家所谓的机构去干预和训练,就自己一个人在家做“干预”。通过一年的努力,她本人说:孩子的异常行为好了80%了,有对视了、也跟小朋友玩儿了;认知力和理解力也提高了50%,不转圈儿了、不总盯着风扇看了;语言能力也大有提高,会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会说一些常用的日常用品了……

她说她了解过饮食,于是给孩子禁食;了解过运动,于是带孩子天天玩耍;……从这位妈妈身上可以看出:办法总比问题多,只要努力,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她用的还是自己摸索出来的一些方法,都会有效果,更何况现在比较系统的解决办法已经有了,为啥要放弃、绝望呢?

了解自闭症是怎么回事,就减少恐惧心理了

自闭症和发育迟缓都是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这是国际、国内研究者的共识。“障碍”这个词,告诉我们孩子的神经系统有障碍了,受到阻碍了。所以,解决办法也从这里入手:清除障碍!

阻碍神经系统正常发展的障碍有:重金属、电磁辐射、寄生虫、微量元素不平衡、肠道菌群紊乱、原始反射不整合……知道障碍有哪些了,那就一个一个地研究,如果有障碍,就除掉!如果没有,就跳过!这不就是解决办法吗?

另外,别光看有的孩子都15了、都23了,仍然还自闭,也不见好啊,要看哪个孩子“摘帽”了?哪个孩子有好转了?哪个孩子有变化了?要看积极的一面,不要看消极的一面。当一件事情毫无头绪时,要不断地变换看问题的角度,或许你就会有思路!方向对了,就有希望!

最后送给家长们一句话:只要山上有灯,灯下有人,就一定有上山的路!希望大家能找到正确的方向、使用正确的方法,让孩子早上恢复到正常儿童的水平。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想不开,孩子,障碍,家长,神经系统,心理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