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皮肤是对于常规刺激出现刺痛、烧灼、疼痛、瘙痒及麻刺感的一种综合征,可累及全身任何部位,常见于青年女性面部。随着人们对敏感性皮肤认识的提高,护肤品以及医疗美容技术的发展,该综合征受到临床医生越来越多的关注。
虽然敏感性皮肤的症状多是一过性,且不一定伴有局部皮损,但反复出现的刺痛、烧灼及瘙痒等不适症状常常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敏感性皮肤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地域、文化以及定义的不同,不同国家及地区敏感性皮肤发病率存在一定差异,但女性发病率普遍高于男性。
敏感性皮肤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临床表现主观性强,且诊断及治疗缺乏共识性的策略。前段时间国际瘙痒研究论坛(IFSI) 将敏感性皮肤定义为: 皮肤对外界刺激产生的一种不愉悦的感觉 (刺痛、烧灼感、疼痛、瘙痒、刺麻等) ,而正常情况下这类刺激并不会导致皮肤出现此类症状,且该症状不能完全用其他皮肤病的皮损解释。因此,提高医生群体对敏感性皮肤的认知以及其他皮肤病的鉴别显得十分重要。

敏感性皮肤的症状大部分为自觉性症状,如刺感、疼痛感、烧灼感、瘙痒等不适感觉,这些症状在不同个体和不同条件下均存在差异,这提示感觉神经功能障碍可能在敏感性皮肤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有研究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技术发现,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敏感性皮肤患者表皮内神经纤维(尤其是肽能C纤维) 密度明显下降;此外该项研究还发现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免疫活性神经纤维密度亦降低,但Aβ神经末梢无明显改变。介导疼痛、瘙痒和温觉的肽能C神经分布着瞬时受体电位通道家族(TRP) ,该离子通道分子功能改变可能在敏感性皮肤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TRP家族不仅表达于感觉神经纤维,也分布在角质形成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表面。因此,包括角质形成细胞在内的表皮细胞和表皮内神经纤维末梢共同参与了敏感性皮肤各种异常感觉的产生和传导。
皮肤屏障是机体抵御外界环境各种威胁的第一道防线。有研究使用经表皮水丢失(TEWL,transepidermal water loss) 解析曲线的数学模型对敏感性皮肤患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测量,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敏感性皮肤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
目前认为敏感性皮肤和表皮屏障功能受损相关,屏障功能受损可导致各种皮肤不适。表皮屏障功能高度依赖于其脂质构成,细胞间脂质成分的紊乱可引起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敏感性皮肤患者皮肤中的中性脂质水平降低和鞘磷脂水平的升高降低了屏障功能的稳定性。
皮肤屏障功能的下降不仅有利于外界刺激性物质进入表皮,使神经末梢更易受到刺激,还使TEWL增加。人体皮肤表面存在10亿/cm2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蠕形螨等,这些微生物构成了皮肤的微生物屏障。目前尚未发现敏感性皮肤患者 存在皮肤菌群的紊乱;故敏感性皮肤患者微生物屏障功能是否受到破坏还需更进一步研究。
2014年的一项研究对敏感性皮肤患者和对照组进行了微阵列转录组谱比较,结果显示两组间的基因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敏感性皮肤组CDH1基因表达上调,而CDH1基因编码的E-钙黏素是一种参与细胞间黏连的跨膜蛋白,在维持表皮完整性和角质形成细胞分化上起到重要作用。随后有研究提示E-钙黏素参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 PI3K/Akt) 信号通路,提示E-钙黏素可能通过该通路参与敏感性皮肤的发病。
另一项研究使用RNA测序技术对敏感性皮肤和对照组样本分析后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敏感性皮肤组表达大量新型lncRNA(长链非编码RNA)和mRNA转录本(P<0.05) ; 而转录本LNC_ 000265可能在敏感性患者皮肤屏障结构中起到重要作用。以上研究从基因转录水平探究敏感性皮肤的发病机制,提示敏感性皮肤患者可能存在基因水平的改变。
皮肤血管高反应性可存在于不伴红斑的敏感性皮肤患者,可用激光多普勒测速仪 (LDV) 测量皮肤血管高反应性,或用色度仪(chroma meter) 评估皮肤颜色。
因此检测皮肤血管舒缩功能可以客观检测敏感性皮肤。有研究显示,外用烟酸甲酯( 血管扩张剂) 于前臂屈侧15秒后,和对照组相比,敏感性皮肤患者血管扩张更强烈。将组胺瘙痒评分和累计乳酸刺痛评分相比较的研究结果显示,瘙痒程度和刺痛反应间存在直接关联,这提示组胺在敏感性皮肤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精神压力被认为在慢性皮肤病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精神生理因素能够影响皮肤病尤其敏感性皮肤的痒觉。已有明确的证据证实负面情绪可诱发瘙痒症状。
与安慰剂效应相反,反安慰剂效应指患者对治疗产生的负面结果,是患者对治疗消极预期所产生的效应。目前已有证据表明,敏感性皮肤的一些皮肤反应(如瘙痒) 与反安慰剂效应存在相关性。
多个研究显示,消极暗示可以导致健康受试者产生更加明显的瘙痒和面积更大的风团。已有研究将既往有药物反应史的受试者给予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27%的受试者产生反安慰剂效应( 如皮肤瘙痒症状) ,且女性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
综上所述,敏感性皮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但目前皮肤科医生对其仍认识不足。敏感性皮肤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主要与皮肤神经系统、皮肤屏障功能、皮肤血管系统、转录组学、反安慰剂效应等多种机制有关。最新的定义虽然指出敏感性皮肤的症状不能完全用其他皮肤病的皮损解释,但很多皮肤病均可以伴随敏感性皮肤的症状,且发病机制有一定的关联。诊断敏感性皮肤需注意排除其他皮肤病。
参考文献:
[1]Misery L.Sensitive skin and rosacea: nosologic framework[J].Ann Dermatol Venereol,2011,138 (Suppl3) : S207-210.
[2]Bjornelius E,Magnusson C,Jensen JS. Mycoplasma genitali- um macrolide resistance in Stockholm,Sweden[J]. Sex Transm Infect,2017,93(3) : 167-168.
[3]Stnder S,Schneider SW,Weishaupt C,et al.Putative neu- ronal mechanisms of sensitive skin[J].Exp Dermatol,2009, 18(5) : 417-423.
[4]Saint-Martory C,Sibaud V,Theunis J,et al.Arguments for neuropathic pain in sensitive skin[J].Br J Dermatol,2015, 172(4) : 1120-1121.
[5]Huet F,Dion A,Batardière A,et al. Sensitive skin can be small fibre neuropathy: results from a case-control quantita- tive sensory testing study[J]. Br J Dermatol,2018,179(5) : 1157-1162.
[6]Truini A,Leone C,Di Stefano G,et al. Topographical distri- bution of warmth,burning and itch sensations in healthy hu- mans[J].Neurosci Lett,2011,494(2) : 165-168.
[7]Misery L,Brenaut E,Le Garrec R,et al. Neuropathic pru- ritus[J]. Nat Rev Neurol,2014,10(7) : 408-416.
[8]Buhé V,Vié K,Guéré C,et al. Pathophysiological study of sensitive skin[J].Acta Derm Venereol,2016,96(3) : 314-318. [9]Rolke R,Magerl W,Campbell KA,et al. Quantitative sen- sory testing: a comprehensive protocol for clinical trials[J].Eur J Pain,2006,10(1) : 77-88.
[10]Backonja MM,Attal N,Baron R,et al. Value of 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in neurological and pain disorders: Ne- uPSIG consensus[J].Pain,2013,154(9) : 1807-1819.
[11]陈立豪,蒋娟.敏感性皮肤发病机制及其相关皮肤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20,36(8):505-507.
[12] Taieb C, Auges M, Georgescu V, et al. Sensitive skin in Brazil and Russia: an epidemiological and comparative approach [J]. Eur J Dermatol, 2014, 24(3):372-376.
[13] Kamide R, Misery L, Perez-Cullell N, et al. Sensitive skin evaluation in the Japanese populatio n [J]. J Dermatol, 2013, 40(3):177-181.
[14] Misery L, Sibaud V, Merial-Kieny C, et al. Sensitive skin in the American population: prevalence, clinical data, and role of the dermatologist [J]. Int J Dermatol, 2011, 50(8):961-967.
[15] Misery L, Boussetta S, Nocera T, et al. Sensitive skin in Europe [J]. 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 2009, 23(4):376-381.[16] Misery L, Myon E, Martin N, et al. Sensitive skin in France: an epidemiological approach [J]. Ann Dermatol Venereol, 2005, 132(5):42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