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防可治的大肠癌
一、大肠癌离我们有多远?
1、定义:
大肠主要包括结肠、直肠,下端连接肛门,肛门以上是375px的直肠,直肠以上是1.5m的结肠,结肠上端与小肠连接。大肠壁从外至内大致分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粘膜层。大肠癌是起源于大肠粘膜,向肠腔生长、肠壁外层侵袭转移的恶性肿瘤。
2、流行病学:
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新版《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我国大肠癌发病率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3位,死亡率居第4位,并有以下特点:
① 经济发达的城市高发(2000-2020年广州常住人口20年间患病率6.8%;广州中心城区发病率45/10万,已接近肺癌,居第2位;香港甚至超过肺癌,居第1位)。
② 发病率上升快(每年4%递增)、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
③ 结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较直肠癌更为明显[1]。
④ 我国每年有超过 19万人因大肠癌而死亡[4]。
⑤我国肠癌早诊率为8.7%[2],美国为39%[3]。
广州市越秀区大肠癌发病趋势图
参考文献
1.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 (2014,北京)
2.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2015
3.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2
4.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2013
二、大肠癌可以预防吗?
致病因素:
1、遗传因素:多基因突变;家族史(1级亲属1例肠癌,风险增加3倍;2例肠癌,风险增加9倍)。2不良生活习惯: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等“垃圾食品”,腌制、烧烤食品,不规律);缺乏锻炼;肥胖;精神(紧张、焦虑);睡眠(夜生活、失眠);吸烟(“二手烟”)。3环境因素: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雌激素;食品容器,包装材料;腐败变质,“隔夜餸”;重金属、农药、化妆品等);饮用水污染(放射性矿产,重金属);大气污染(汽车尾气、工业)。
预防措施:
1、关注健康:定期体检;排除家族性大肠癌(有家族史,不等于遗传病,反而预后更好)。2健康生活方式:健康均衡饮食(“保护性食品”,蔬菜/水果,可溶性纤维素,抗氧化剂;忌“腌制、烧烤”;规律,少“夜宵”);加强锻炼;减肥;平和的心态;充分规律睡眠;拒绝烟草。3环境保护:安全食品(非加工,新鲜,产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低碳”生活,垃圾分类,环保宣传)。
三、大肠癌可以治愈吗?
主动筛查,早诊早治,对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存率,具有深远意义。切忌“讳疾忌医”、“病急乱投医”。
1、 早诊早治,病期越早疗效越好:
中美两国大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差距明显(30+% vs 50+%),除医疗制度、技术等差距外,更关键的因素是早期大肠癌比例的明显差别(约10% vs 30+%)。
1115例初治直肠癌不同临床分期所占的比例(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2、 筛查大肠癌前病变,阻断肠癌发生:
99%大肠癌源于以下三种大肠癌前病变:① 腺瘤:大约70%的结肠癌起源于腺瘤。② 溃疡性结肠炎:3-5%发生大肠癌。病史20年,癌变率12.5%;病史30年,癌变率达40%。③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20岁前发病,30岁前癌变率50%,40岁癌变率高达100%。 然而,从出现大肠癌前病变至发展为大肠癌,往往需要10-15年时间,此为绝佳的干预窗口期,治疗癌前病变,能有效预防、阻断大肠癌的发生。
四、如何早期发现大肠癌?
1、大肠癌临床表现:
便血(最常见,多为暗红,带粘液,混合在粪便中),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里急后重),肠梗阻(腹胀、腹痛、停止排气排便),腹部肿块,全身症状(贫血、消瘦、发热、无力)。
便血需鉴别的疾病:大肠(直肠)癌,肠息肉,痔疮,肛裂,肛瘘。
2、主动参加大肠癌筛查:
① 筛查方针: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癌前病变,早期发现并治疗大肠癌。
② 筛查对象:40岁以上;若有遗传或家族史者则20岁以上。
③ 高危对象: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一级亲属患大肠癌史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史;同时具有以下两项及两项以上者(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粘液血便,不良生活事件史,慢性阑尾炎史,胆囊切除手术史等)。
④ 筛查方法:社区/肛肠科医生,直肠指检(我国直肠癌占大肠癌50%以上,举指之劳),粪便隐血试验(最常用),结肠镜检查(最有效安全,美国近20年大肠癌发病率下降50%、生存率明显提高的关键,可选择无痛)。
3、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根据危险分级对象的筛查经验:
主讲:李力人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