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癌症三级预防,1/3可预防,1/3可根治,1/3可存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1/3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
1/3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
1/3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国家卫健委指出:
我们可以通过三级预防来进行癌症的防控:
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
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一、我国癌症常见的23种致癌因素
2019年,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发表了一篇重磅论文,指出中国人群23种主要致癌风险,及其导致的不同癌种。
1. 中国癌常见的23个致癌因素:
❖ 行为因素4种
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锻炼;
❖ 饮食因素7种
摄入不足:水果、蔬菜、膳食纤维、钙;
摄入过多:红肉、加工肉类制品、腌菜;
❖ 代谢因素2种
体重超标、糖尿病;
❖ 环境因素2种
PM 2.5 污染、紫外线辐射;
❖ 感染因素8种
1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
6种病毒: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E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 8 型(HHV - 8);
1种寄生虫: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2. 5类致癌因素对应的癌症发病部位:
二、癌症来临前常见的6个表现
1. 不明原因的体重骤降
警惕:胰腺癌、胃癌、食道癌、肺癌
体重是健康“风向标”,其突然减轻是机体出现慢性消耗的表现,可伴随贫血、乏力、发热等。如果饮食运动均未改变,但体重在一两个月内下降10%左右,伴有厌食、腹泻、便秘等,要警惕上述几种癌症。不过,导致体重骤降的疾病很多,最好请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2. 长期便秘、腹泻,大便有血或深色、黑色
警惕:结直肠癌
大便形态、颜色以及排便规律的变化,是结直肠癌最直接的早期表现。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稀便、黏液便、脓血便,或便中带血,呈鲜红色或果酱色,长期下腹部不适,如腹胀、腹痛、腹鸣或隐隐作痛,且有原因不明的贫血、消瘦、无力,腹部可触摸到肿块,需及时就诊。
不过,便血是临床上较复杂的一种症状,痔疮、上消化道出血等也可能导致,但性状、颜色不同,若只发现便中带血不必过于恐慌,听从医生指导即可。
3. 乳腺不规则肿块或乳头血性溢液
警惕:乳腺癌
80%的初诊乳腺癌患者,是因无意中摸到乳腺肿块而就诊。肿块多为单发,以无痛性肿块居多,少数伴有隐痛或刺痛,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若还伴有乳腺皮肤的“酒窝样”或“橘皮样”改变,建议就医。
非妊娠期女性乳头流出脓液、浆液、血液等,可能是乳腺增生、乳腺导管扩张症或乳腺癌表现,需请医生进一步判断。
4. 阴道莫名出血
警惕:宫颈癌、子宫内膜癌
有些女性在性交、妇科检查,或用力排便后有少量阴道出血,呈淡红色或褐色,属“接触性出血”,可能是宫颈癌的癌前病变信号。阴道出血一般先少后多,或时多时少,病情发展到中期,出血会明显增多。此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并坚持4~6个月复查。绝经期后有不规律阴道出血或血性白带,在排除宫颈癌和阴道炎后,应高度警惕子宫内膜癌。
5. 淋巴结肿块
警惕:淋巴瘤
淋巴结是免疫器官,出现肿大一般与各类炎症有关。
但若出现肿块,则可能是淋巴瘤、艾滋病、淋巴结核等严重疾病的征兆。若淋巴结肿大时间较短,摸起来比较柔软,自觉疼痛或压痛,一般属于良性;若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长时间不消,坚硬、固定,表面凹凸不平,无疼痛或压痛,且逐渐增大,则要警惕肿瘤的可能。
6. 消化不良、吞咽困难
警惕:食道癌、胃癌、喉癌
上述两大症状在生活中极为常见,诱因很多,但如果出现长时间不明原因的持续消化不良,需考虑胃癌的可能。长期吞咽困难,进食时出现胸骨后疼痛、食管异物感,不进食也会感到食管壁有菜叶、碎片或米粒贴附,吞咽下食物后会感到食物下行缓慢,甚至停留在食管内,应尽早接受X光胸透或胃镜检查。
三、注重规范治疗,重视康复治疗
癌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两大类,非手术治疗包括放射治疗、化学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治疗等。
其中,放射治疗是癌症治疗的“三驾马车”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统计,约70%的癌症需要放疗,约40%的癌症可以通过放疗得到根治。
近30年来,放疗技术飞速发展。其中,最大的突破当属质子重离子放疗技术。在上海,质子重离子放疗对特定癌症的治愈率超过了90%;而立体定向放疗SBRT技术,完全可以媲美外科切除手术,为不能耐受手术的部分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此外,放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也在肺癌治疗中大放异彩。
规范化治疗是长期临床治疗工作的科学总结,根据癌症种类和疾病分期来决定综合治疗方案,是治愈癌症的基本保障。癌症患者要到正规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不要轻信偏方或虚假广告,以免贻误治疗时机。
癌症康复治疗是临床治疗必要的延续和完善,可以有效提高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癌症患者的康复要做到心态乐观、膳食平衡、适当锻炼、合理用药、定期复查。患者要正视癌症,积极调整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达到病情长期稳定,与癌症“和平共处”。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