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人傻钱多?福州一女子宁花1个多小时坐私家车上班也不愿坐地铁,真相是······

2020-12-10   福建卫生报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共有超过1000万人正在承受60分钟以上的极端通勤之苦,占通勤人口的13%

 

目前

各大城市都在想办法

建立公共交通

提升居民幸福感

但也有一部分人群

宁愿忍受花大量的时间在通勤上

也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宁花1个多小时坐私家车  

也不愿花30分钟坐地铁

 


福州32岁的杨女士,家在闽侯大学城附近,工作在鼓楼,近1个小时车程。


如果碰到堵车,那么1个半小时到单位是常有的事,打车费用从60-90元不等。


杨女士家附近有地铁,乘坐地铁2号线转1号线,估摸着30分钟可到达单位附近,费用不足10元。


可不管家人和身边朋友怎么劝说,杨女士就是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地铁或者公交上人那么多,碰到上下车人多的时候,挤来挤去的,非常不舒服。而且总觉得别人会盯着我,很拘谨,还会有点心慌。”



无独有偶,38岁的陈女士也不喜欢乘坐交通工具,宁愿打车,小电驴出行,避免一切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可能性。“是很方便,但是要在这些场合忍受拥挤,不定时的肢体接触,偶尔还有些难闻的味道,还要承受别人相互打量的眼光,真的很烦,宁愿早点起床。”


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这是真的吗?


 

三种可能性

让你厌恶公共交通

 


“有这样心态的人并不少见,和多方原因有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辉建表示。


1

曾有过不好的公共交通体验经历,所以造成了心理上的厌恶和排斥。

2

因为公共交通远远逾越了人际交往的安全距离。


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霍尔经过研究发现,1.2~2.1米为社交场合或者陌生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一旦安全距离被破坏,会使人产生不安全感而出现心理失衡。


我们不能苛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依然能够保持至少1.2米的安全距离,但若车厢太过拥挤,还是会破坏彼此的心理安全界限,导致愤怒、不耐烦甚至丧失尊严感等强烈的心理失衡。


甘肃省社科院曾做过一项最新调查显示:

即使交通再拥堵,对于私家车主,他们也很难放弃自驾的舒适和便利,有近50%的私家车主表示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北京也有过类似的小范围调查:

北京有车一族宁愿驾车堵在路上,也不愿乘坐公交或地铁,理由是乘车空间太过拥挤,“感觉被挤掉了起码的尊严”。

3

确实患上了社交焦虑障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交恐惧症。


社交焦虑障碍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对一些社交情境(例如,演讲、上课发言、聚会、结识陌生人表现出过度的焦虑或担心,预期自己会在这些社交情境中表现不好而被他人负性评价,因此主动回避社交情境。



 

暗示自己

你可以不完美

 


社交焦虑障碍主要可以分成两类:  

0          1
一般社交恐怖症:

即在任何地方,任何情境中,你都会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


你会发现周围每个人都在看着你,观察你的每个小动作;


你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在公共场所进餐、喝饮料;


你会尽可能回避去商场和进餐馆;


你从不敢和老板、同事或任何人进行争论,捍卫你的权利。


0          2
特殊社交恐怖症:

你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特别恐惧:


比如,你害怕当众发言,当众表演;


比如,异常讨厌乘坐公共交通;


尽管如此,你在别的社交场合,却并不感到恐怖。


他们在与别人的一般交往中,并没有什么异常,可是当他们需要上台表演,或者当众演讲时,他们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常常变得结结巴巴,甚至楞在当场。


当聚会结束以后,他们会一遍一遍地在脑子里重温刚才的镜头,回顾自己是如何处理每一个细节的,自己应该怎么做才正确。



无论是哪一类都可能出现口干、出汗、心跳剧烈、想上厕所


周围的人可能会看到的症状有:红脸、口吃结巴、轻微颤抖


有时候,患者发现自己呼吸急促,手脚冰凉。最糟糕的结果是,患者会进入惊恐状态



“社恐有一套自己的诊断标准,需要在专业医师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完成。”王辉建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是完美主义者。


1

首先,认同自己,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克服自己的自卑,包容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走出封闭圈。


2

其次,暗示自己,我不是特别美,也没有丑到不能见人,并没有那么重要,也没有那么多的路人天天看着我,我不是焦点。


3

再次,循序渐进,从非上下班高峰时期开始挑战公共交通,克服不喜和厌恶之情。


4

此外,心理治疗师还可以通过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重建,行为实验,角色扮演,暴露练习,现场演讲,应对尴尬社交情境,学习社交技能等干预方式来治疗。


 

 

 



福建卫生报记者:刘伟芳 /文

编辑:杨小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坐地铁,私家车,宁花,社交,公共交通,情境,心理,交通工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