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博士患精神分裂症9年药物难治,精神手术助其回归正常生活

2020
12/10

+
分享
评论
颅脑神经医学
A-
A+

在读女博士因精神分裂症放弃学业,选择手术治疗帮助恢复正常功能,使其更好的回归社会。

28岁传媒大学新闻系博士学位在读,任谁看都有着大好的锦绣前程,因自身性格和学业等压力患上精神分裂症9年。至今放弃学业,由六旬父母在家看护。

患者黄青(化名)从小就是个性格内向、胆小但又脾气倔强的女孩,虽然不好交际、喜怒哀乐不轻易表现在脸上,但学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不让父母感到操心。患者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考入传媒大学新闻系,成为一名在读博士生。可就在这时,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了较明显的怪异行为,比如曾在上课时突然发言反驳教授的论点,但又不知所云重点为何;变得多疑,常觉得别人讨论的事情跟她有关;夜间睡眠质量下降,在楼道内常不分昼夜地来回走动,边走边自言自语。家属见状,将患者带至寺庙“驱邪”,但因在大殿中不停地兜圈、大声哭喊、跪拜等奇怪动作被带回家,回家后仍有全身抖动、比手势、扶着墙走等情形,家属这才带她到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药物治疗症状稍有改善。

患病期间,因担心同学发现自己患病服药,患者逐渐减少药量至停药,初期无明显发作,后因论文压力出现明显的幻听及被害妄想,伴有认知思考障碍、挫折忍受度低、情绪低落、人际关系退缩。其幻听内容多为有关国家政治、文学、宗教、家庭等方面的话题,面对幻听内容,患者并无恐惧表现,也没有与之对话或堵住耳朵等一般常见精神分裂症因幻听所产生的行为,偶尔幻听干扰厉害会有害怕、哭泣、大声尖叫等反应。直到学校建议患者休学治疗,家属才知道患者停药复发了,先后带其到多家医院就诊,予以多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对症治疗,然症状未见较大改善,病情仍时有发作。

就这样好好坏坏的状态持续了7年,患者越发抗拒服药,被害妄想症状加重,认为药物是有毒的,打针是要害她,谁劝她吃药打针就是仇人,一言不合就打砸家中家具。患者父母已年过六旬,原可享受安稳的晚年生活,但如今为照顾受病痛折磨的女儿,整日处于担惊受怕之中。2020年6月,患者的姑姑因同情患者一家的遭遇,代为联系我院功能神经科进行咨询预约,同年8月患者父母将患者带至我院,门诊拟精神分裂症收至功能神经科。

经过系统检查后,认为患者思维贫乏、情感平淡、意志减退、行为退缩,没有智力问题,属于较典型的精神分裂症。若不及时治疗,病人常日渐孤僻、懒散,最终出现精神衰退和丧失劳动能力,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考虑到患者长期服用多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后疗效依然欠佳,建议行外科手术。

术后,患者意识清晰、问答切题,可以准确说出自己的家庭住址、毕业院校、手机号码等信息,术前被害妄想、幻听、怪异手势等症状有所改善,残留症状仍需少量服药进行控制。好在患者自知力、亲情感恢复,承认自己患病,向专家承诺回家后会按时吃药,尽自己所能好好对待父母。据家属描述,患者术后重拾读书兴趣,可以在病床上安静地读书数小时,对此专家表示欣慰但也同时提醒到,术后患者不可过久坐在床上看书,仍需保证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运动。经过一周的康复,患者办理了出院。

精神分裂症复发的高危因素

研究显示,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5年内的复发率超过80%,导致复发的高危险因素有不依从服药、持续性的物质滥用、照顾者的批评指责和较差的病前适应能力。而其中最常见的复发因素是停用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尤其是疾病的早期阶段,中断药物治疗者的复发风险是持续药物治疗者的5倍,因此让精神分裂症患者较早认识到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十分关键。

通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复发的研究,发现复发有以下特点:

(1)停药后复发率很高;

(2)停药前即使患者有较长的服药史,停药后复发率仍较高;

(3)停药后很多患者快速复发;

(4)从临床缓解到复发很突然,几乎无先兆信号;

(5)疾病症状一旦再现,其严重性很快达到从前发病时的严重程度。

随着复发次数的增加和病程的延长,大脑神经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据《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强调,精神分裂症首次发病至少需要维持治疗2年;一次复发的患者则需要维持用药3-5年;如果多次复发,需要坚持治疗5年以上甚至终生治疗。

但随着病程的不断进展,生理抗药性会逐渐出现,部分患者开始丧失对药物治疗的有效应答,导致其服用多种药物也不能较好地控制病情,临床上称之为“药物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这种顽固性且药物难治的精神顽疾,通常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身心折磨。

手术破解精神分裂症的药物难治困局

对于这类问题,神经外科医生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研究发现,精神病人的临床症状与锥体外系的神经核团之间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如果能定位这些神经核团,并有针对性地毁损部分核团,就有可能治愈精神疾病。如果长期药物治疗无效,或者拒绝服药,可以考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手术治疗能够有效控制和消除精神病患者的绝大部分顽固性精神症状、消除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肇事、闯祸根源;手术使患者恢复自知力、承认有病、自愿接受进一步治疗,这更方便管理病人;此外,对服药剂量较大的病人来说,术后可减少用药剂量,从而减少多种药物所致的并发症。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补救”措施。

患者家属普遍担心手术是否会造成瘫痪、残疾、痴傻等问题。实际上,该手术属于精准手术,定位误差0.1毫米,调控或毁损靶点不在脑运动和智能区,因此不会出现上述问题。手术专家团队使用多种进口设备,在术前完成了靶点定位和手术计划;术中借助1厘米颅骨孔径,直达病灶进行神经调控治疗,调控区域仅1-3毫米范围,手术风险远远低于传统开颅手术。

精神分裂症终身用药不能停

最后我想提醒,病人手术后仍需坚持长期服药。病人在行脑立体定向术后对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术后用药量仅为术前的1/4或1/3,而且用药种类减少;同时病人术前明显拒服药物,术后病人自觉服药并服从家人管理,这为走向社会创造了条件。另外,手术后逐渐减药,能使脑内与精神活动相关的神经递质达到新的、平衡的稳态。术后适应性药物治疗对进一步康复很有必要。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终身的,病人家属对此要有充分认知。家属要与医生密切配合,家庭和社会也应关注这类弱势群体,帮助、教育和鼓励患者,使其巩固疗效,稳定病情,恢复健康。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博士,药物,患者,手术,家属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