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医院人看过来!DIP付费来了,你应该知道这几点!

2020-12-09   金豆数据

DIP付费模式下,医院人不可错过的几点应对措施

短短近一个月的时间,DIP实施的核心内容和规范流程全部下发,意味着各地的试点工作和进一步实施近在眼前。

DIP付费下,医疗机构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有专家比喻,DIP付费下区域总额预算就如同医保局给区域内的所有试点医院提前定制好一个大蛋糕,采取工分制度,医疗机构通过挣取工分来获取自己的蛋糕份额。但是现实中,我们都知道蛋糕份额有限,而且大多数的同一区域内各医院的技术水平近乎一致、服务趋同,势必不能再采取以前做的越多、所获越多的模式,那医院应该如何革新应对,在这场无硝烟的竞争中“胜出”甚至“重获新生”,接下来小编和你一探究竟。


一、知己知彼,才能突出重围

中国有句老话,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作为医疗机构,我们只有先了解到DIP付费模式的特点,才能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小编对此总结了以下4个方面:

(一)DIP不再细化单个机构预算额度,促进内部竞争:国家医保局近期发布的《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重点强调,在DIP模式下不再细化明确每个医疗机构的医保基金总额,以统筹地区为单位实行一个区域的医保基金总额。此时区域内的医疗机构在统一的付费规则下,势必会产生“内部人竞争机制”。为避免患者流失导致医保支付份额萎缩的问题,医疗机构会使出“十八般武艺”:降低医疗费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等等。

(二)DIP采用的是现实控制法,试点城市的病种分值是根据本地数据,按照统一的病种组合规则和测算方法,形成各自城市的目录库和分值。在区域总额预算限定的前提下,区域内所有医疗机构的分值总和越高,单价就会低;分值总和变低,单价随之变高。确保医保基金永不穿底“风险可控”。

(三)DIP的覆盖面更广、入组率高,操作性强:DIP是基于海量数据样本,依据诊断与治疗的对应关系,自然聚类组合,组别细化、组内变异系数小,组间差异稳定,具备数据真实、客观属性,贴近诊疗行为,易于为医、患、保三方接受。目前DIP目录除精神类、康复类及护理类长期住院病例以外,覆盖近99%的病例,实现了操作便捷与精细应用的平衡,对于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区域、医疗机构更易上手实施。

(四)标准化工作更严格: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医疗保障标准化工作,无论是DRG还是DIP,医院用于结算的标准均是统一后相关国家医保业务编码。截止目前,国家医保局已发布了15项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业务编码标准,建立了编码标准数据库和动态维护平台,这也意味着医疗工作正由无序转变为标准化、规范化。


二、落地实践,五个方面重点关注

(一)注重病案首页的填写质量

病案首页是进行DIP的基础。由于DIP对诊断和手术操作编码进行组合再聚类的方式进行分组,诊断和手术操作编码的轻微改变就有可能导致最终分入不同的病组。因而,病案首页质量在DIP的实行下尤为重要,将直接影响到医保付费和医院收入问题。金豆数据通过前置到医生端的医生助手和对病案首页完整的数据质控来在病案归档及数据上传之前保证数据质量,尽可能保证每个病例“入到合适的病种,得到合理的费用”。  

(二)院内做好费用管理

除了我们反复强调的院内全员需要增强成本意识,加强组织科学合理用药、医疗耗材管理的工作外。在实际实施中,院内根据政策制定费用控制目标也是必不可少,以广州具体实践经验为例,广州医保局采用结算金额在预算的80%-110%之间的按100%支付;在100%-110%之间的由调节金按70%进行补偿;小于80%的据实支付,超出110%的不予支付。医疗机构在院内制定相应的费用控制目标可分为全院和科室两个部分:全院内所有病例总的住院费用(费用使用率)需要控制在医保局可支付费用的80-100%;科室除了全院目标外还采取每例费用即该病种每例住院费用使用率在该病种上年度同级别医院平均费用的50-100%。

(三)开展精细化管理,调整医疗服务结构

第一,根据运行数据优化床位资源分配,加大符合医改方向专业的扶持力度,运用科学的数据管理指标对各专业进行评价引导科室转型;第二,增加耗材和药品管控指标纳入现行医疗护理质量专项考核,与科室日常奖金挂钩,最终达到提高院内人员成本意识,从根源做到成本管控;第三,利用区域合作医院的平台支持院内部分高精尖技术开展,提到医院在区域内的竞争力;第四,加强专科能力建设,推动院内品牌学科和优势专科输出;第五,落实分级诊疗。

(四)夯实医疗质量管理体系

1.  签订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责任状。各科室责任人落实本责任书的情况将作为年度和季度医疗质量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科主任绩效考核,与科室行政主任管理津贴发放直接挂钩。

2.  建立一支扎根临床的质控医生管理队伍。加强医疗质控医生管理夯实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一支扎根于临床科室一线的医疗质量管理队伍。

3.  推动信息化进程。推动医疗质量信息化进程,致力于减少医疗质量文书书写工作,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

(五)院内管理坚持四大原则

第一,精细化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第二,加强标准化和规范化医疗质量过程管理。第三, 继续加强对临床科室的定期医疗质量巡查和督导检查。第四, 将医疗质量管理渗入到常态的医疗运行中。

参考资料:

《国家医疗保障按病种分值付费(DIP)技术规范》

《区域点数法总额预算和按病种分值付费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袁向东《医院精细化管理迎接DIP》

小编有话说: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望大家及时批评指正,十分感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DIP,医院,付费,医疗,科室,区域,分值

剩余70% 认证后阅读全文

阅读全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