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基层建功立业|张开贤:县域肿瘤科绝不能靠一种技术“打天下”
记者:王营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确立专业学术江湖地位,要靠硬实力,在医学界更是如此。
5年前,一项“微波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技术,为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而牵头这项临床研究的就是张开贤,主任医师、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
也正是由于这一开创性新技术,让科室荣获了2019年度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医院肿瘤科,同时摘得2019年度中国县市级医院品牌专科评比肿瘤科全国第一名的桂冠。
作为医生,他致力于做好两件事,一是看病,二是学习,终极目的就是让县域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把病给看了。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开贤
辗转于学习和临床之间乐此不彼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成立于1950年,实属县域“老牌”三甲综合医院。谈起该院的肿瘤科,更是“资历”颇丰。上世纪80年代蹒跚起步,1999年开展肿瘤介入治疗、2002年开展肿瘤放射治疗、2004年开展影像引导下的肿瘤微创治疗……经过近40年的创新发展,目前在某些领域甚至可以和省级医院媲美。
如今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已成为周边最好的肿瘤科,2019年度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门诊14987人次,出院10066人次。而说起当年科室刚创建的光景,“寒酸”“落后”的打拼场景仍然历历在目。
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荣获2019年度中国县市级品牌专科评比第一名
“当时的肿瘤科可没现在这么‘荣光’。由于人才、设备、技术的限制,能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发展更是遥不可及。”张开贤回忆道。
虽说是肿瘤科,肿瘤患者的治疗却是短板。眼看患者痛苦,医生无计可施。“我们只能从临终关怀入手,竭尽所能为晚期患者提供营养支持治疗,减少疼痛。”张开贤说。
1988年,张开贤来到山东省肿瘤医院内科进修。进修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化疗知识,回院后就从呼吸内科转到了肿瘤科工作。
在发展肿瘤科的道路上,张开贤绝对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为了能让更多的肿瘤患者留在本地,他一直辗转于学习和临床之间乐此不疲。
“学科要想发展,必须要留住患者。而要想留住患者,就必须解决患者的问题。”张开贤说,由于化疗能够治愈的肿瘤有限,只能解决肿瘤患者少部分问题,70%的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需要用到放疗,我学的那点化疗知识显然不能把患者留住。”
1998年和2001年,张开贤先后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疗科进修。设备到位、技术在手,慕名而来的肿瘤患者越来越多,科室的发展也提上日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张开贤带领的肿瘤科在医院有了一席之地。
张开贤在全国消融大会作报告
“学科发展是大家赛跑,我们为什么能反超呢?张开贤直言,因为创新。
2015年,张开贤率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将微波消融术和骨水泥成形术联合应用于脊柱转移瘤的治疗。该项技术,克服了两种术式单一应用的缺点,发挥两者止痛及抗肿瘤的协同作用,既提高了疗效又增加骨骼的稳定性,同时降低了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脊柱转移瘤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张开贤也因此多次应邀在全国性肿瘤会议及培训班上作特邀报告,多次应邀到省内外三甲医院推广该项技术。
张开贤为骨转移患者做微创治疗
打造“动车”系统的科室团队
近年来,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表现格外亮眼,实现了“弯道超车”,从张开贤说出的一组数据可见一斑。肿瘤科包含三个病区和一个放疗中心,开放床位260张,共有医护人员10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硕博研究生占比87%。科室拥有西门子大孔径模拟定位CT、美国瓦里安和瑞典医科达图像引导直线加速器、微波治疗仪及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等先进设备。
“人才是建科之本,只有不断地招揽贤才,才能为科室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据张开贤介绍,医院每年都会去211、985的高等院校招募一些肿瘤方面的人才,目前引进了40多人。
张开贤随口向记者讲了一个小故事。“曾经有一位某医学院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想来我们医院工作,按照规定我们起码要招纳211院校的毕业生。后来偶然的机会了解到,这个研究生的女朋友是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的介入放射学博士研究生,而她的导师就是我的老师。听到这个消息我很兴奋,立刻向院长提出申请,能否以高端人才引进的方式,为他开‘绿灯’,后来无论是院里还是市里都通过了审批,现在夫妻二人在我们医院发展得很好。
“我要把科室打造成一列动车。”张开贤反问,“什么是动车?就是就算没有火车头,各车厢也能独立工作”。张开贤希望自己团队的医生全面发展有所侧重,每人手上都有“绝活儿”。
张开贤补充道,所有来肿瘤科工作的医生,工作到一定年限以后,都会被送到国家级肿瘤医院进修一年放疗或化疗。随后,依据学科的发展方向以及个人的特长再对其进行亚专业的培养,选送他们去国内在相关领域做得非常好的医院再次进修。
作为一个县级医院,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位于京沪高铁线上,距离济南只有40分钟的高铁路程,却实现了98 %以上的肿瘤患者诊疗不出县,实属不易。
“肿瘤患者很特殊,病程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一个学科治疗手段单一,必然留不住患者。作为一个科室,治疗手段必须齐全,才能把患者‘牢牢抓住’,防止‘外流’。”张开贤举例来说,“早期肺癌,我们可以采取微波消融治疗,达到与外科手术一样的效果;对中晚期肺癌,我们可以采取放疗、化疗、靶向、免疫等综合治疗,如果放化疗后残留或进展,我们可以酌情进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或微波消融治疗;如果转移到了骨骼,我们可以进行微波消融联合骨水泥成形术,缓解疼痛,延长生命等”。
张开贤认为,县域肿瘤科做不到像省级和国家级医院那样,按照亚专业方向把肿瘤分的很细,县域肿瘤科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肿瘤患者,绝不能靠一种技术“打天下”。
“再好的硬件,没有特色的技术也吸引不了病人,必须用特色技术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张开贤补充道,与其他县域肿瘤科不同的是,目前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拥有放疗、化疗、介入、微创4种治疗手段,同时拥有放射性粒子植入和脊柱转移瘤微创治疗两项特色优势技术,为学科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国外专家参观微创手术
尽最大努力,为患者提供可承受的医疗
“有胸怀、敢担当”。用这6个字,张开贤在自己科室以及同行中,树立起一个又一个榜样。
“如果科主任没有风险担当意识,不敢创新,害怕失败,新技术只能停留在理念上。”张开贤直言,开展特色诊疗技术,可为科室带来了患者,赢得了同行的尊重,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开展肿瘤微创治疗的过程中,他们也遭受了很多困难和挫折,终究还是锲而不舍的坚持了下来。
“学科带头人很光荣,但是也很辛苦,必须不停地学习,不能落后,否则就会影响全科室的人。”张开贤说,“对年轻大夫,上级大夫不投入心力培养的话,他们就成长不了。科主任必须让团队中的每一位医生有力量和勇气去探索”。
一个人医术高超可以挽救一小部分患者;在科室建立了一个规范的诊疗流程和质控,则是挽救一批患者。
患者总是各式各样的,收获他们的信任,是医生硬实力和软实力的体现。“最好的医疗,就是患者可接受的医疗,尤其是肿瘤患者。”张开贤说,“针对肿瘤患者,我们一直坚持同质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绝不能‘各自为政’,全凭个人经验和偏好。换句话说,无论这个患者的主治医生是谁,他的诊疗方案都是同质化和标准化的。”
据张开贤介绍,每一位肿瘤患者入院以后,先要进行全面检查,在明确了病理及分期以后,科室集体讨论,按照指南和规范,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张开贤相信,万事开头难。有了40年的积累和沉淀,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肿瘤科立足当下又迎来了新的奋斗目标“省级重点专科”和“区域肿瘤中心”创建。
责任编辑:刘鲁
审核:汪言安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