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血不杀菌不麻醉,这人是怎么走下手术台的?

2020
12/25

+
分享
评论
米勒之声
A-
A+

命是活生生的温热,需要冰冷冷的钱保驾护航,有时候钱就是命。

 

最近,央视的一部宝藏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不动声色地火了。
 
在聊这部片子之前,春哥想问个问题,
 
你生过病吗?
 
小到伤风感冒,大到需要进行外科手术。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

医学实际上是人类善良情感的一种表达。
 
《手术两百年》首次用专业的医生视角,全景式地展示了人类与疾病展开斗争以来的200年历史。
 
正如片名一样,纪录片是从人类早期的手术开始的。
 
公元二世纪,古罗马一位名叫盖伦的医生,从解剖动物开始,研究人体。
 
在解剖学出现之前,外科医生们的手术,可以说是,在黑暗和未知中进行的。
 
在盖伦的基础上,比利时的医学生安德烈·维萨利在29岁时创作的《人体的构造》,被视作是现代医学的第一步。
 
从此以后,解剖不再是残忍地违背伦理,而是为了理性认识活着的人体。
 
而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对人体内部循环的研究,开启了人类对血液系统的认识。
 

解剖学,加上对人体循环的研究,成了后来人体生理学的两大基础。
 
现在的医生,救死扶伤过程中的一切努力,都是在人体生理学的前提下展开的。
 
然而,光是有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确保病人在手术结束后能健康地存活,止血、麻醉、消毒是最基础的保障。

一直到19世纪中后期,还有许多病人,因为疼痛而饱受煎熬,死亡率高达50%。
 
减少疼痛,成为了手术中,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终于,减轻手术痛苦的发明,出现了。
 
美国牙医威廉·莫顿尝试着让患者吸入乙醚气体,从而进入睡眠状态,以完成无痛手术。
 
这被认为是,人类史上,最初的麻醉剂。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即使解决了疼痛与失血的问题,手术死亡率依旧居高不下。
 
奥地利人赛麦尔维斯,一名妇产科医生,是第一个发现感染现象的人。
 
 
在过去,手术室并不像现在是全封闭环境,而在一旁观摩手术,进行手术的医护人员,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细菌可能随着医护人员进入病人体内,最终导致病人死于感染。
 
因此,赛麦尔维斯开始提倡,医生在接生之前,必须用漂白粉反复洗手。
 
事实证明,产妇的死亡率从此大大地被降低了。
 
即便如此,赛麦尔维斯的消毒杀菌理论,却不被当时的社会理解,甚至被其他医生嘲笑。
 
他的生命,最终在疯人院中走向终结。
 
在人类医学发展的道路上,牺牲自我的人不计其数,赛麦尔维斯只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
 
幸好,现如今,任何一家医院,都严格执行着他的倡议。
 
这两百年来,人类不断向人体知识的黑洞进行探索。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把那束光明引向了人间。
 
而第五集《打开心脏》中,刘凤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

62岁的刘凤,被确诊患有主动脉夹层瘤,这是一种十分罕见,却非常致命的疾病。
 
这类病人的血管厚度很薄,当血液冲破血管,流入身体其他部分时,在很短的时间内,病人便会死亡。
 
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将人工血管植入病人身体。
 

你可能不知道,这样的一场手术,除了高昂的手术费,还有人工血管、止血材料、防止粘连、麻醉方面的耗材也是一大笔费用。如果术后难止血,或有其他并发症,后续费用就无法预计了。

我国社保的基本方针是「广覆盖,保基本」,很多ICU病房的治疗费用和社保清单外的诊疗项目,医保是无法报销的。

2018年国人人均收入,为9732美元,也就是六万多人民币。一二线以外的城市居民收入,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对于病患家庭来说,在心疼病人之余,还要为手术费用担心。

而一场大病,则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致贫,甚至把家底掏空。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

活得起,病不起。

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随着《长安十二辰》的热播,热依扎又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事业正值上升期的她,在8月23号却发微博,告诉网友,其实自己已经「死」过很多回了,并坦言,自己患有重度抑郁症。

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羽毛球天王李宗伟也是如此,他罹患鼻咽癌,幸运的是,发现的时候是早期。
 

从确诊开始,他在抗癌道路上的花的钱,将近936万。
 
这样的数字,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显然是不可想象的。
 
在回忆抗癌治疗时,他说,做了33次电疗,频率更是高达每周5-6次。
 
除了身体机能要跟得上,高强度的治疗次数,也需要强大资金做保障。
 
现在生病了是天灾,没钱治病才是人祸。
 
别总觉得还年轻,疾病永远和年龄无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平均寿命从35岁提升至77岁,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现代医学的进步。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虽然表面上,平均寿命的确在延长,但主要是带病期延长了。
 
《手术两百年》用一串数据,印证了以上的说法,
 


每年,约有230万人死于癌症;  
   
每年,癌症新增病例,高达380万;  
   
平均每分钟,就有7个人被确诊癌症。  



然而这些令人不安的数字,仿佛在提醒我们,虽然寿命延长了,疾病的治愈率提高了,然而在疾病面前,人类依旧任重而道远。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好好爱护身体的同时,定期进行体检。

说到体检让我想起,新婚夫妇郭碧婷和向佐。
 
为了准备婚礼,两人在《我家小两口》中去做了婚检,结果却出人意料。
 
 
看起来一身肌肉,强壮无比的向佐,实则浑身是病,才不过35岁的年纪,肾却被检测为70岁的状态。
 
随着熬夜,不规律饮食等等恶习的蔓延,亚健康甚至是重大疾病,早已成了都市人的定时炸弹。
  
关于年轻人心脏骤停猝死的新闻,屡见报端。
 
很多人就是这样,表面上看似生龙活虎,实则健康状况堪忧。年轻时的肆意妄为,终究要让身体来为你买单。

要知道,疾病永远和年龄无关。

无论处于什么年龄段,我们都应该为自己的健康做打算。当健康出现问题,经济条件也常常成为抗击疾病的一个门槛。 每个人都应该具备风险意识,为我们的健康储蓄。

前不久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60%的人将60%的积蓄用于生命的最后28天”。
 
 
一个人生病,整个家庭都被摧毁,几代人积累下的财产付之东流,灰飞烟灭。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赤裸裸的现实。

命是活生生的温热, 需要冰冷冷的钱保驾护航,有时候钱就是命。
来源:温柔医刀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杀菌,止血,麻醉,手术,疾病,人体,医生,解剖学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