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糖尿病的“陷阱”与对应的干预措施

2020-12-02   国赛生物

从糖分摄入到最终形成糖尿病的过程中,我们有多少次可以干预的机会呢?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商品种类日益丰富,糖饮、甜食在生活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大量的糖摄入会给人类的血糖调节系统带来巨大压力,大量糖分进入体内后被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腹部和四肢等处,加之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使得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逐渐升高。

截至2019年,全球已有超过4.63亿人患有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高达1.164亿,位居全球第一,毫无疑问,糖尿病已经严重威胁到每一个人的健康,那么,从糖分摄入到最终形成糖尿病的过程中,我们有多少次可以干预的机会呢?

61941606878993348

第一次“陷阱”:选择摄入的糖类

糖类物质,是由碳、氢、氧元素构成的碳水化合物,经食用后为人体提供热能。在平常生活中,与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食用糖,其他的有如代糖、糖醇等,这些糖分有哪些不同?

一、食用糖

食用糖又被称为“食糖”,主要包括白砂糖、红糖、冰糖等及其衍生品。其中,冰糖、白砂糖、黑砂糖等,这些糖都以蔗糖为最主要成分。

尽管研究表明糖的摄入量与糖尿病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但由于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功能不良或受损所导致,在摄入食糖后,极易吸收的糖分会引起血糖的迅速升高,加重胰岛的负担。对于健康人群而言,过量摄入糖分也不利于正常人体的健康。

二、代糖

代糖是用来取代糖的人工合成物,也有些代糖是从草本植物或糖本身衍生出来的,属于低热量的甜味剂,尽管不少人对人工合成物心存顾虑,但事实上这些甜味剂已经广泛运用于碳酸饮料、面包、糖果、酸奶等多类日常食品。

现在,让我们细数常见的代糖种类有哪些?

阿巴斯甜:甜度约是蔗糖的200倍,零度可乐Diet Coke里加的就是阿斯巴甜。有些消费者摄入后出现偏头痛,可考虑停止使用阿斯巴甜,此外,苯丙酮尿症的人也不能摄入阿斯巴甜;

甜菊糖:甜度约是蔗糖的200-300倍。绿瓶的可乐里添加的就是甜菊糖,日本与南美常运用甜菊糖做食物与饮料;

三氯蔗糖:甜度约是蔗糖的600倍,目前广泛运用于饮料、糖浆、乳制品、果酱、蜜饯等加工食物之中;

糖精:糖精是第一个人工甜味剂,早在19世纪就被意外合成出来。甜度是蔗糖的300-400倍,品尝了含糖精食品后会有带有点苦与金属的后味;

纽甜:纽糖是较新上市的一种代糖,其甜度已经是蔗糖的8000倍,化学性质比阿斯巴甜还稳定,可用在加热的食品,目前已广泛用于口香糖、碳酸饮料、优格、蛋糕等食物之中。

三、糖醇

糖醇多存在于某些水果与蔬菜中,但现代大量生产时,不会真的从水果或蔬菜中提炼糖醇,生产过程主要通过化学反应步骤,即把木糖转化为木糖醇(xylitol),乳糖转化成乳糖醇,葡萄糖转化成山梨糖醇(sorbitol)。

现在,常见的糖醇有哪些?

山梨糖醇:甜度约是蔗糖的一半,用于口香糖、面包、糕点等;

麦芽糖醇:甜度为蔗糖的0.9倍,难以消化吸收,引起血糖上升量少,可以作为供糖尿病患者食用的甜味剂;

木糖醇:甜度与蔗糖相当,不致龋且有防龋齿的作用,其代谢不受胰岛素调节,可作为糖尿病人的热能源,目前多用于口香糖中。

干预措施:正确选择糖的种类,并控制摄入量。

从健康角度出发,无论是普通人还是糖尿病患者,对于食用糖,应该有意识控制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健康成人每日的糖摄入量应该不超过25克,以一块标准的4.54g太古方糖来说,25克的糖摄入量就约等于5块半的方糖。对于糖尿病患者,食用糖摄入应该严格控制,避免血糖水平的大幅度波动。

对于代糖,可以适量摄入,对于健康人群也有利于控制体重和肥胖。代糖甜度比蔗糖高好几百倍,少量就能带来甜味,且代糖几乎不带有热量,不会让血糖上升,在糖尿病患者的生活里,代糖就占了很重要的位置。此外,在大规模的分析中,并不认为人工甜味剂会增加癌症风险,可以肯定代糖还是安全的。

对于糖醇,可以适量摄入,糖醇可作为糖尿病人的甜味剂。尽管糖醇是碳水化合物,但这种是身体无法完全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对血糖的影响比较小,带有的热量也没有蔗糖那么高,可见糖醇还是有机会能控制血糖和体重。但应该注意的是,摄入糖醇容易让人打嗝、肚子胀气、腹泻拉肚子。

第二次“陷阱”,糖代谢

当糖分被摄入后,经过酶作用水解,最终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中,即成为“血糖”。胰岛作为体内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分泌胰岛素,此时的血糖一部分被消耗和利用,剩余的部分则被转化为肝糖原,储存在肝脏。

当人体患有糖尿病时,胰岛素分泌不足(1型糖尿病)或作用效果差(2型糖尿病)都会导致血液中的血糖长期升高。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身体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出现问题,会引起脂肪、蛋白质的分解,从而导致身体消瘦的情况,此外,过高的血糖会影响其他器官的正常运转,在后期容易导致糖尿病并发症。

1855160687899366341551606878993737干预措施:注意生活作息,健康饮食习惯,保护胰岛功能。

虽然1型糖尿病患者多是由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缺陷等因素。但是在糖尿病中,2型糖尿病比例占95%,可见对于大部分健康人而言,保护胰岛功能将是重中之重。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都可能会影响胰岛功能,此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糖尿病风险。

以下生活习惯,有利于预防糖尿病:

① 控制体重

建立运动习惯,少吃精制淀粉,多吃含纤维的蔬果,每天摄取的热量少个500到750卡,让体重持续下降,就算是只降低原体重的5%,也是很有帮助的。

② 规律运动

没有运动,身体利用葡萄糖的效能就变差。你可以做快走、游泳、跳舞等有氧运动,或俯卧撑、举重等肌肉训练,若两者搭配都做效果更好。尽量每天都运动个30到60分钟最好,或是每周至少做150分钟的中强度运动,或每周至少做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③ 合理膳食

其实目前没有一个指标适用于每个人,每人适合标准可能不同,但有些大原则还是要掌握:要记得控制摄入含糖的食物及饮料,减少摄取反式脂肪;喝酒的话,每天女性不要超过15g的酒精,男性不要超过30g的酒精;优先从食物中获取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元素,若本身没有缺乏的话,没有证据显示补充会有好处。钠的摄取量每天要小于2300mg,若你已患有高血压,每天钠的摄取量要小于1500mg!

④ 戒烟

有烟瘾者得糖尿病的机会比不抽烟的人高得多请务必戒烟,电子烟也不要抽!

第三次“陷阱”:糖尿病前期

有一类人群,他们的体内血糖水平比较高,但还不到临床上称为糖尿病的程度。可以说,这群人的血糖值是“平常之上,糖尿病未满”。这是因为糖尿病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叫“高危人群”,第二个阶段叫“糖尿病前期”,第三个阶段才叫“糖尿病”。

目前,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6%,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高达50.1%。也就是说,每2个成人当中就有1个是糖尿病的“后备军”,因此“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是预防糖尿病的重点人群

6561606878993820

干预措施:糖尿病前期筛查,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情况。

糖尿病前期筛查有哪些检查?

①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

血红蛋白是在红细胞内负责运载氧的蛋白质,葡萄糖如果与血红蛋白结合后,会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如果血糖越高,与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就越多,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也就愈高。检查血中糖化血红蛋白的浓度,可显示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数值。目前医师常利用这数值来看糖尿病患者是否有好好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已成为临床诊断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首选指标。

若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7%是正常的;超过6.5%是糖尿病。若介于5.7%到6.4%之间,是糖尿病前期。(对于怀孕妇女或血红蛋白有变异的人需要采用支持检测变异模式的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

②检测空腹血糖值:

测试者抽血前空腹8个小时后抽血,血糖值小于5.6 mmol/L是正常的;超过7 mmol/L是糖尿病。若介于5.6到7mg/dL之间,是糖尿病前期。(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标准)

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患者检查前空腹8小时,然后喝75克葡萄糖水,两小时后抽血检测,若血糖值小于7. 8mg/dL是正常的;超过11mg/dL是糖尿病。若介于7.8到11 mg/dL之间,是糖尿病前期。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非常理想的糖尿病前期筛查指标。如果数值正常,要记得至少每两到三年检查一次,如果初检数值让人担心,或已达糖尿病前期的标准,就要每年检测。若还有其他罹患糖尿病的危险因子,可能还需要更频繁检测。

第四次“陷阱”,糖尿病期

如果糖尿病前期未积极干预,那么后续会逐渐转变为糖尿病,出现代谢性相关的问题,表现为体内的血糖水平长期偏高,且难以控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可能会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最终逐渐引发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脑血栓、视网膜病变、感染等。

干预措施:遵从医嘱口服降糖药,注射胰岛素,动态监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情况。

当身体处于糖尿病时,也不必过于消极,应该积极配合监测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出现,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①  定时监测餐后血糖;

②  按时服用降糖药物;

③  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心、肾、视网膜等,遵从医嘱调整用药方案;

④  当降糖药物效果下降时,可考虑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⑤  注意低糖饮食,补充蛋白质,保持良好心态。

由此可见,从糖分摄入到最终形成糖尿病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的机会可以“华丽转身”,降低糖尿病的风险,维持血糖水平的正常,但是这需要我们对自身的健康情况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糖尿病监控的国际首选指标,HbA1c为临床老师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血糖长期控制(2-3个月内)情况,更好的指导糖尿病患者改善自身饮食习惯,弥补了短期血糖检测受生理波动影响较大的不足。

国赛生物推出的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采用业内检测HbA1c的“金标准”——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具有检测快速高效,结果准确可靠等优点,配合使用国赛多年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层析柱和智能液路维护系统,大大提高耗材使用寿命,同时让日常仪器的维护更加简便。

(本文著作权归国赛生物所有,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更多IVD资讯请关注国赛生物)

参考资料

[1]高血糖的前奏 – 糖尿病前期(懶人包)

https://www.careonline.com.tw/2017/09/preDM.html

[2]代糖知多少:又甜热量又低的甜味剂是否存在健康风险?

https://www.careonline.com.tw

[3] 食用糖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9F%E7%B3%96/9865646?fr=aladdin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糖尿病,陷阱,措施,血糖,代糖,糖醇,糖化血红蛋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