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家长朋友们大都听说过甚至有过孩子“胳膊脱臼”的经历
相信家长朋友们大都听说过甚至有过孩子“胳膊脱臼”的经历,但经常碰到很多家长带孩子来医院就诊两三次了还对其一知半解。所以和大家科普一下小孩“胳膊脱臼”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首先要和大家明确的一点是,孩子脱臼的部位既不是腕关节,也不是肩关节,更不是肘关节,只是组成肘关节的一小部分,所以我们在医学上有其专门的术语叫做“桡骨小头半脱位”。
由于小儿桡骨头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环状韧带松弛等原因,所以在外力牵拉过猛或者自己玩耍不慎时容易造成其脱位。桡骨小头半脱位最常见于1-4岁儿童,每年超过200,000例,发病率左侧略大于右侧。常发生在患儿前臂受牵拉情况下,主要采取保守治疗。若忽视治疗,将造成肘关节永久性活动丧失。 复位前
脱臼后孩子往往表现为哭闹,拒绝使用患肢,肘部呈伸直状态,不敢上举。肘部有压痛但无明显肿胀,这一点非常重要。有明显肿胀的患儿需先行X线检查以排除骨软骨损伤,不可盲目复位而加重损伤。
入院前家长应该怎么做? 宝宝脱臼之后非常疼痛,首先要先安慰宝宝,并立刻处理。关节脱臼的部位会压迫神经,这时拉长的韧带以及肌肉,稍微一动就非常痛。单纯的脱臼往往比骨折要更加疼痛,手会垂在胸前。可用大围巾折成三角形把手臂吊在脖子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千万别随意移动宝宝患肢,避免移动的过程中造成宝宝患部的二次伤害,先固定患部后施以冰敷,尽快到医院治疗。
复位后注意 疼痛消失, 5-30分钟内自如活动,可碰触高过头顶的物体。避免暴力牵拉孩子的手臂 ,即使关节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受伤的韧带或周围的组织也还是需要治疗。因此,在关节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之后的几个星期内,爸爸妈妈们都要注意,千万不可以让宝宝活动关节。在这期间如果活动关节,那么会比骨折的情况更为疼痛,并且对周围受伤的韧带活组织的恢复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除自己磕碰摔伤外,小儿胳膊脱臼最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有不当行为,防小儿脱臼,这几个动作千万别再做了:
1
不要“荡秋千”
大人在和孩子玩耍时,不要进行我们常见的“荡秋千”游戏,即父母拉着孩子胳膊让其双脚离地来回荡,如果孩子力量不足,稍有不慎就会引发胳膊关节脱位。
2
不要“掏胳膊”
冬天穿衣服很厚,也许要穿很多件,家长在给孩子穿衣过程中,不要通过袖子去掏孩子的胳膊,看似平常的动作,也会使孩子的胳膊扭曲造成关节脱位。
3
不要“拽上台阶”
在上台阶的时候,有些家长会嫌小孩磨蹭,使劲拽着孩子胳膊把他拉上台阶,在牵拉过程中,由于角度问题和孩子自身的抵触,胳膊容易双向受力发生关节脱位。
编辑/审核:钢小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