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是浪漫的代名词。
但,玫瑰痤疮,就有些尴尬了,它是这样的……

没错,就是这个别有风情的鼻子!
但是从上图来看,这个鼻头红肿圆润,光滑饱满,细一看还有点儿可爱。玫瑰痤疮长这样,也不是那么恐怖~
酒渣鼻,英文rosacea,最早出现在1897年美国传教士 James boyd neal编写的《皮肤证学》。
大概在1982年我国又称其为玫瑰痤疮( rosacea),而现在的玫瑰痤疮概念和酒糟鼻、酒糟性皮炎似乎已经“分道扬镳”了......


带着问题辨真假
首先我们先反问一下,玫瑰痤疮/酒渣鼻是什么病?附属器疾病?炎症?感染?是一种病?还是有共同临床表现的多种病的统称?
酒糟鼻,回归到本初的概念,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的慢性、脂溢性、炎症性皮肤病。因时代政治漫画中引用莎士比亚笔下那些富人们酩酊大醉的红脸和肥厚的鼻子主要发生于20-50岁的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但儿童和老年人也可以发病。
玫瑰痤疮本质上是围绕皮肤血管发生的一种炎症性疾病,应该与毛囊附属器无直接关系,与痤疮也有本质区别。但和痤疮一样,虽然与微生物有关,但不是单纯的感染性疾病。

“传统意义上的”玫瑰
经典的玫瑰痤疮主要分为3+1期,包括红斑毛细血管扩张期,丘疹脓疱期,鼻赘期,加上一个肉芽肿性玫瑰痤疮。
但不同类型之间可相互重叠,部分类型之间可相互转换。
1、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期
以鼻及鼻周的面中部为主,亦可累及面颊、前额及下颏。最初表现为红斑,在进食刺激性食物、气温骤然改变及精神兴奋时明显。
2、丘疹脓疱期
在红斑与毛细血管扩张的基础上反复出现座疮样毛囊性丘疹、脓疱,但无粉刺形成。皮损有时可表现为深在的炎症性结节、疖肿或囊肿。
3、鼻赘期
由于长期充血,反复感染,鼻部结缔组织增殖,皮脂腺异常增大,形成大小不等的隆起性结节,导致鼻尖部外观肥大、畸形如赘生物。
4、肉芽肿性玫瑰痤疮
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丘疹性酒渣鼻,其特点是:皮损不仅发生在面部蝶形区域,也发生于面部两侧及口周,用玻璃片按压皮损呈黄褐色。组织学改变为非干酪性上皮肉芽肿。

“现在的”玫瑰痤疮
其实也可以这么理解,玫瑰痤疮的诊断范围一直存有争议。
玫瑰痤疮发生的部位并非一定要累及到鼻部,它的概念是middle area of face,也就是指的面中部,但面中部并非一定要累及到鼻部。
所以经常会在门诊碰到这样的患者,会让患者不能理解,明明我鼻子没有问题,为什么要给我诊断酒渣鼻呢?
实际上现在玫瑰痤疮的已经把面部阵发性发红、持续性发红、脂溢性皮炎、酒糟性皮炎、肥大增生、敏感皮肤,以及激素依赖性皮炎全部收于囊中,是一个大而全的面部皮炎概念,非常复杂。


小结
世界的rosacea一直是rosacea,而我们从传统的酒糟鼻到现在所谓的玫瑰痤疮,本质都是在皮肤血管功能异常的基础上与局部皮肤微环境、皮肤屏障、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存在脂溢性皮炎、酒糟性皮炎、皮肤屏障功能受损等诸多共同特点,但也有很多不同,很多概念混淆不清,然需要进一步探究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