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预防为目的输注活血类药物,有必要吗?

2020
11/30

+
分享
评论
心内科崔胜利
A-
A+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前输注活血类药物并不能使机体获益,甚至有害。

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冬交替时节或者春节来临前都会到医院或者社区诊所输注活血类药物以期望能够平安过冬或顺利过年,在当下这种现象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这种做法真的有效吗?答案是这种做法不仅无效甚至有害。

首先,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但是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年龄等多个危险因素相关,单纯靠几天的静脉输液来消除这些危险因素,是不可取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临床上常用的活血类静脉制剂多是丹参、川芎、红花等中药制剂的提取合成物,此类静脉制剂虽然在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心脑灌注等方面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一旦输液结束,机体会马上对这些活血类静脉制剂的有效成分进行清除,如果想长期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需要长期用药,甚至需要一天输注数次,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其次,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伴有心功能水平不全,对于此类患者在平时就要严格控制液体的摄入。在短期内直接将液体输入体内会增加心脏的容量负荷,有诱发急性心功能不全的风险。

第三,许多静脉用中药制剂提纯工艺有待进一步提高,近些年来针对应用静脉中药制剂发生的不良事件时有报道,譬如药物性肝肾功能损伤或过敏反应事件,严重不良事件甚至会引起死亡。老年人多伴有肝肾功能不全,这会影响药物的清除,导致其在体内蓄积,这反过来又会加重损伤肝肾功能,形成恶性循环。对于过敏体质患者,输注中药制剂较普通人更易发生过敏反应,如果喉头水肿导致的气道阻塞或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在抢救设备不完备的社区诊所,将会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综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前输注活血类药物并不能使机体获益,甚至有害,这种做法只是某些患者花钱买的心理安慰及缴纳的智商税。正确的做法是,所有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养成健康正确的生活方式,比如低盐低脂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严格遵照医生医嘱服药,定时前往医院门诊进行复诊,切实做好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一旦病情加重,进入疾病急性加重期,要立即前往医院进行救治。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过敏反应,静脉制剂,肝肾功能,中药制剂,活血类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