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查体异常可考虑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1%-18%)脑膜脑炎(最常见)
临床表现
1.发热:持续1-3周, 有的低热可长达3个月。
2.咽峡炎、扁桃体炎
3.淋巴结肿大:颈部最常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时表现
为腹痛。
4.肝肿大:1/3患儿可有肝脏>50px,谷丙及谷草多为一
过性增高,肝功损伤多提示病情严重。
5.½患儿脾大,质脆易出血, B超确定占100% , 触诊占50%,
发生自发性脾破裂的比例为0.5%。多数患儿发病前有外
伤史, 但有时极轻微的外伤亦可诱发,如翻身、咳嗽、
呕吐、排便等。
6.皮疹:EB病毒感染引起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牛痘样
水疱病。
7.眼睑浮肿:婴幼儿多出现,EB病毒感染B淋巴细胞后引起
的肾小管 -间质的免疫损。
•神经查体异常可考虑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1%-18%)脑膜脑炎(最常见)。 •心肌酶增高可考虑并发心肌炎(7%)或心包炎。 •三系异常可考虑自免溶贫,再障,粒细胞缺乏症以及血小板减少症。 •合并脾破裂的诊断:①近期内有 I M病史; ②发病前 有剧烈运动或轻微外伤史; ③突然出现的腹痛, 有时疼痛向左肩部放射, 下腹部有触痛及反跳痛; ④短期内脾脏的突然增大;⑤无明确原因的急性失血 性贫血伴心动过速、低血压等。通常腹部 B超或 CT 检查有助于确定诊断。
实验室检查
•常规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分类早期以中性粒升高为主,后期以淋巴为主多>60%。异淋多在3d后出现,1周后多大于10%。 •2.肝功能:ALT、AST均升高,以ALT为主。 •3.心肌酶:心肌细胞中蛋白标志物 (cTnI) 和酶 (CK-MB、CK、LDH、AST)均可升高。 •噬异性凝集实验:检测IgM抗体的滴度,敏感性为90%,儿童假阳性率为50%。
EBV特异性抗体检测
IM病程一般为2-3周,而EA 2周后出现,NA 4周后出现急性期诊断价值小。
结论:对诊断IM有意义的情况:
• 1.VCA-IgG、IgM阳性,且NA-IgG阴性; • 2.VCA- IgM阴性,VCA-IgG阳性,且为低亲和力。
EBV-DNA检测
•EBV-DNA活动感染时拷贝数可达103,感染控制后可持续1年
•EBV-DNA复发性感染时拷贝数可达105/ml。
诊断标准
一.临床诊断病例:二.实验室确诊病例:
I.临床指标 (1)发热,(2)咽扁桃体炎,(3)颈淋巴结肿大,(4)肝脏肿大, (5)脾脏肿
大,(6)眼睑水肿
Ⅱ实验室指标 (1)抗EBV-VcA·IgM和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EBV-NA-IgG阴性
• (2)抗EBV-VcA-IgM阴性,但抗EBV-VcA·IgG抗体阳性且为低亲和力抗体 •(3)双份血清抗EBV-VcA-IgG抗体滴度4倍以上升高 • (4)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比例≥O.10和(或)淋巴细胞 计数增多≥5.O×109/L
鉴别诊断
•1.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相鉴别
①. 嗜血细胞综合征相同点:有发热,淋巴结增大,肝脾大,皮疹
不同点:二系,铁蛋白增高,低纤维蛋白血症,高脂血症,NK
细胞活性降低,sCD25>2400,骨穿或者淋巴结活检。
②. 慢活EB:首先强调IM类似症状持续或反复3月以上,其次是EBV
抗体滴度的异常增高或者EBV-DNA水平高于102,治疗造血干细胞
移植。
鉴别诊断
•2.淋巴结肿大的相关疾病相鉴别: •①.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相同点:淋巴结肿大,发热,咽痛, • 血象可为淋巴增高为主,亦可见异淋。 • 不同点:淋巴结肿大多为单侧起,10天后对侧可增大。活检为 • 诊断金标准。
②不完全川崎病:出现发热伴淋巴结肿大和皮疹,通过CRP、ESR、
超声,血象,尿常规,肝功能鉴别
治疗
•1.防止脾破裂:①病程前3个月避免剧烈活动;②触诊轻柔,防止 • 便秘。 •2.对症处理:退热,减轻咽峡炎的疼痛,保肝治疗。
3.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干扰素均有效,联合热毒宁
及喜炎平的疗效也得到肯定。
4.抗生素治疗:存在细菌感染的指征下可使用。
预后
•病死率低于1% ,常见的死因有脑干脑炎 、脾破裂 、继发 感染 、肝衰竭 、心肌炎等 。 •Tsai等 “ 对中国台湾地区患儿危险因素的研究发现 ,如果患 •儿为女性 、出现无症状咽扁桃体炎 、白细胞<1万,AST>150等都 会使 IM发 生严 重并发 症 的 比例增 高 。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