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s病组付费下,改善医疗服务供给与运营情况,这实践不能少
文献综述
DRGs病组付费下病房护理管理实践
文献:王艳梅,高桂华,随冬侠,朱文伟. DRGs病组付费下病房护理管理实践[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8,25(2):23-25.
中心思想
在新农合病例实施按DRGs病组付费改革的大背景下,在科室护理管理实践中,引入DRGs病组管理理念,安排护理工作;配合科室开展日间病房和临终关怀病房工作,提高运营效率;选择适宜静脉输液技术,控制护理成本;配合抓好病案首页质量管理等。实践中护理技术提升、患者权益保障、改革成效巩固、护理人员待遇提高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索。
文献摘编
一、引入DRGs病组管理理念:
第一,梳理科室收治患者DRGs病组情况,根据80/20法则,明确重点病组,针对性安排护理工作,强化与疾病特点的结合。例如肿瘤科2015年新农合病例涉及的57个DRGs病组中,重点DRGs病组12个,其出院病例数占科室全部新农合出院病例数的80%,见表1。
12个重点DRGs病组中有7个DRGs病组次均费用高于支付标准,即出现亏损。为此,科室医护骨干共同讨论修订了临床路径,并制定了临床护理路径。12个重点DRGs病组中,仅1个DRGs病组没有合并症与伴随症,因此,护理工作中除关注肿瘤诊断治疗护理外,还要关注合并症与伴随症护理,同时有预见性地做好危重患者护理。
第二,由于可以通过入院信息进行DRGs预分组,故根据DRGs病组信息,可简化护理工作过程,根据DRGs病组制定更加全面、周到的护理计划,根据DRGs病组权重值,安排相应能级的护理人员。
二、调整科室运营模式:
根据DRGs付费改革政策要求,本着提高运营效率的原则,调整了部分DRGs病组运营模式,推进了肿瘤化疗日间病房和肿瘤临终关怀病房工作。在实践中,科室护理团队配合医疗制定了肿瘤化疗日间病房临床护理路径,在出入院服务、病情评估、健康宣教、出院随访、心理舒缓等方面形成了标准化护理。
三、选择适宜静脉输液技术:
基于肿瘤内科患者的特殊性、静脉输液技术的专业性以及静脉输液护理成本控制的复杂性,科室护理团队采取综合措施措施:
(1)根据患者个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静脉输液技术。例如:对病情稳定需要长期化疗患者,采用静脉输液港或PICC技术。
(2)根据患者群体特殊性和控制成本复杂性,选择静脉输液各类耗材品种。
(3)建立静脉输液耗材登记制度,减少浪费。
(4)定期进行静脉输液各类耗材的数据分析,总结各类耗材品种的经济性、适宜性以及是否存在浪费现象等。
四、配合抓好病案首页质量:
病案首页信息中,医师填写时容易忽略护理诊断(如压疮或跌倒)和护理操作(如PICC),需要责任护士与主治医师加强沟通;
患者一般情况和基本就诊信息包含患者身份识别、支付类型、特殊治疗单元使用(如ICU和呼吸机)、患者转归和护理级别等,责任护士由于熟悉患者情况,是最好的复核人员;
医疗费用信息部分大多由医嘱信息系统导入,在医疗费用38项分类中,责任护士应关注并核对与护理相关的6类费用信息,即护理费、护理治疗费、监护及辅助呼吸费、治疗用一次性医用材料费、床位费和输氧费等。
五、讨论:
支付方式改革将带来医疗服务供给的改变,随之带来各方利益调整。科室新农合病例按DRGs病组付费运营情况提示,医疗服务供给发生了改变,见表2。
通过努力,医疗服务供给改变,促使运营情况趋好,但面对按DRGs病组付费改革,病房护理管理仍有很多困惑。表现有三:
第一,目前,按DRGs病组付费改革尚未和补充型商业医疗保险衔接,且本地区的补充型商业医疗保险均采用团购形式,零散的新农合患者无法购买,建议在政策修订时可以考虑。
第二,实践中,医护人员担心费用控制到位后,政策部门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没有及时跟进,而其他政策仍在持续,故医护人员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这需要政策部门尽快出台中长期政策和配套政策,进一步巩固与扩大改革成果。
第三,在当前医疗服务价格体系中,护理人力收费项目少、价格低,护理人员数量占医务人员数量比例高,随着优质护理、同工同酬、带薪休假和二孩等政策的落地,护理人力成本将成为医院人力成本中增长最快的部分,这部分成本显然是护理收入远不能弥补的。因此,实施DRGs病组付费改革后,可通过“结余留用”弥补护理收支不平衡造成的亏损,进而提高护理人员待遇。
专家点评
1. 病房是医院住院服务的基本单元,也是医院的重要基础设施和资产,且配备了护理团队,不同病房承接不同的重点DRG病组,除了专科护理外,护理路经也各不相同。病房护理管理赋能,是医院DRG项目实施的重要落实点。
2. 医院DRG项目实施是不断深入与推广的过程,医院的认知不能停留在被动地应对支付改革和绩效评价的压力,而需要主动地推动“数据驱动+流程驱动”的运营管理,调动人员(包括护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强学科建设。
来源:医管数略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