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
点击查看
秋风起,天气凉爽,
但这样的天气也使很多人苦恼,
某些高发皮肤病偏爱这个季节,
比如说我们常见的荨麻疹。

荨麻疹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荨麻疹瘙痒红肿,越抓越痒,发作起来可谓苦不堪言。其病因复杂,大多数难以明确。病程长短不一,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甚至数年。

荨麻疹临床表现为风团和/或血管性水肿,发作形式多样,风团的大小和形态不一,多伴有瘙痒。病情严重的急性荨麻疹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及喉梗阻等全身症状。按照发病模式,结合临床表现,可将荨麻疹进行临床分类。不同类型荨麻疹的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见表1。

表1: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2018版)
荨麻疹持续一周以内或反复发作6周以内,称为急性荨麻疹;如果反复发作1个半月(6周)以上仍未痊愈,即为慢性荨麻疹。
大约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过一次荨麻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人群,主要累及成年人,高发年龄为20~40岁,较影响工作年龄段。患者常因剧烈瘙痒而搔抓不止,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及睡眠。
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疾病,过敏的发生主要与两大因素有关,即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
所谓外源性因素,是指某些外界物质或外界作用能够导致部分人的免疫系统发生异常反应,包括物理刺激、食物、药物以及运动等,都可以激活体内的免疫系统造成过敏。
而内源性因素,则包括机体的一些状态;比如某些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激素代谢异常、精神压力、遗传因素,都会引起免疫系统的异常或紊乱,使机体对外界因素甚至自身成分过度敏感,导致过敏症状的发生。
一线治疗:
可用于治疗荨麻疹的药物有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抗组胺药),包括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多塞平、异丙嗪、酮替芬等,以及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非索非那定、依巴斯汀、依匹斯汀、阿伐斯汀、咪唑斯汀、奥洛他定等。
荨麻疹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在有效控制后逐渐减量,慢性荨麻疹疗程不少于1个月,必要时可延长至3~6个月或更长。尽管第一代抗组胺药治疗荨麻疹也有良好的疗效,但中枢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限制了其广泛应用。
二线治疗:
更换药物品种,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对个体患者而言,疗效可能存在差异;
增加药物剂量,国外指南推荐将说明书剂量增加 2~4 倍,当然,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嗜睡等副作用也可增大,作为超说明书用药,增加剂量时应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联合用药,可联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睡前服用;或联用同类结构的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与枸地氯雷他定。
三线治疗:
如果患者接受二线治疗1~4周后,症状仍持续存在,可加用奥马珠单抗、环孢霉素(3~5 mg/kg,分2~3次服用)或孟鲁司特作为三线治疗。如果症状严重或伴有喉头水肿,可随时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30~40mg 口服4~5天。
急性荨麻疹的处理:
应尽量明确和去除病因,在口服抗组胺药无法控制症状,特别是重症或伴有喉头水肿时可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30~40mg,口服4~5天后停药,或使用等价剂量的地塞米松静脉或肌肉注射。
在急性荨麻疹伴休克,或重度荨麻疹伴血管性水肿时,及时使用 1:1000的肾上腺素注射液 0.2~0.4ml肌肉注射。
荨麻疹的发病率一直都很高,很多人受到了荨麻疹的困扰,做好积极治疗的同时,预防工作也至关重要!如果不及时做好日常调护还会诱发一些并发症,形成慢性荨麻疹,增加治疗周期与难度,给患者的心身造成危害。所以我们要根据具体不同的类型荨麻疹,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对于过敏体质的患者来说,我们应该积极进行过敏原实验的检测,检测出相应过敏原,一定要做到第一时间远离避免接触,并依据患者日常的生活体验进行避免。
天气因素、季节温度变化,日光的照射是诱导性荨麻疹重要发病因素,对于这类类型的荨麻疹一定要积极避免外界气温的变化,不要过早更换换季衣服,避免冷热刺激并同时积极做好防晒工作。
对于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平常要避免剧烈运动、精神紧张、过度焦虑,都会引发该种类型荨麻疹的发生。
除了以上注意外,更重要的是患者心理状态。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保持愉悦的心情,生活规律,不要熬夜,还有千万不要反复搔抓,避免病情扩散,一旦得了荨麻疹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诊。
急性荨麻疹,慢性荨麻疹,qian,抗组胺药,氯雷他定,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