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里下雪了吗?
明代学人王象晋的名著《群芳谱》中有言:
“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
也就是说,小雪这个节气前后,
由于天气变得寒冷,降雪也就开始了。
小雪三候
古人将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个节气都等分为三,每五日为一候,从而以三候来描述每个节气的气候变化特点。小雪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腾地降;三候闭塞成冬。”
一候虹藏不见:虹为彩虹,也可以理解为下雨的意思。也就是说进入小雪节气,降水的形式逐渐从雨变为雪了,天上不再下雨,自然也就没有了彩虹。
二候天腾地降:小雪后五日“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天地各正其位,不交不通。
三候闭塞而成冬:再五日“闭塞而成冬”,冬为藏,冬为终。
小雪习俗
腌腊肉
民间小雪节气习俗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吃糍粑
在南方某些地方的小雪节气习俗,还有农历十月吃糍粑的习俗。糍粑是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古时,糍粑是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祭品,最早是农民用来祭牛神的供品。有俗语“十月朝,糍粑禄禄烧”,就是指的祭祀事件。
吃刨汤
小雪前后,土家族人民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热烈的气氛。吃“刨汤”,是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在“杀年猪,迎新年”民俗活动中,用热气尚存的上等新鲜猪肉,精心烹饪而成的美食称为“刨汤”。
小雪养生
小雪过后,天气越来越冷,为了健康过冬,知晓一些养生之道尤为重要,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些冬季养生的方法:
1、注意防寒保暖
从小雪开始,冷空气来袭,气温大幅度下降,要注意防寒保暖,多穿衣服,戴帽子,佩围巾, 避免受风寒,患感冒。
2、早睡早起,睡前泡脚
保持规律作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利于身体健康。晚上最好在22点之前睡下,如果超过凌晨1点还不休息,人的免疫力会下降, 加之小雪节气气温骤降,太晚休息更容易生病。
每晚用热水泡脚刺激足底穴位,或者抽空做做暖脚操,增加腰腿部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冻伤,还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
3、勤运动,不懒惰
研究表明,平日里活动量少的人,患感冒的几率比活动正常的人要高出2~3倍。这是因为户外活动时间少,呼吸不到新鲜空气,缺乏阳光照射,会致使身体血液循环减慢,机体抗病免疫力降低,加上对室外环境的不适应,所以很容易感冒。为了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少患感冒,就要走向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积极运动,强健体质。
慢跑、快步走、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但不可运动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用。
4、晒晒太阳可解忧
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晒晒太阳以保持脑内5-羟色胺的稳定,阳光不仅能“晒干”抑郁,还能帮助身体合成维生素D。
冬日晒太阳最好选择红色的衣服,因为红色的辐射波能迅速“吃”掉杀伤力很强的短波紫外线,晒太阳的时间以30分钟左右为宜,但要注意不要隔着玻璃晒太阳。
5、多食热粥
小雪过后,气温骤降,寒气逼人。在饮食方面,应该选择性暖的食物。多食热粥有益健康,如有养心除烦作用的小麦粥、消食化痰的萝卜粥、健脾养胃的茯苓粥、益气养阴的大枣粥等。
6、想健康,多喝汤
冬季进补正是时候,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以达到保养精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的方式有很多,而其中汤补可谓是“食补之首”。
鸡汤特别是老母鸡汤有很好的补虚功效,它能缓解感冒症状及改善人体的免疫机能,冬季养生多喝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将流感病毒拒之门外;鱼有健脾开胃、止咳平喘等功能,将它和冬瓜、葱白煮汤食用,可以减轻水肿。同时,鱼汤含有全面而优质的蛋白质,还可缓解压力、睡眠不足等因素导致的皱纹。
7、多吃叶酸食物防抑郁
冬季是一个抑郁多发的季节,应常食含有叶酸的食物来抵抗抑郁。
如菠菜、猕猴桃、牡蛎、橘子、黄豆和深绿色的蔬菜中都含有叶酸,多吃这些食物,可以帮助抵抗抑郁;全麦面包、粗面粉制品、谷物、酵母、动物肝脏及水果等富含有B族维生素的食物,对改善不良情绪及抑郁症也大有裨益。
8、喝红茶,暖胃暖心
冬天,天寒地冻,万物蛰伏,寒邪袭人,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渐弱,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
同时,红茶中含有的黄酮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杀菌、消炎作用,使流感病毒失去传染力,对预防感冒有积极的功效。
所以,寒冷的冬天,给自己、给家人泡上一杯有爱的红茶,暖胃又暖心。
来源:网络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