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村医,他凡事多替病患着想,对村民总是心太“软”,乡亲们无论求医问药,抑或遇上其他烦心事,他总是急他人所急、忧他人所忧,满腔热情...
作为一名村医,他凡事多替病患着想,对村民总是心太“软”,乡亲们无论求医问药,抑或遇上其他烦心事,他总是急他人所急、忧他人所忧,满腔热情去帮衬接济;在村民眼中,他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好村医,也是知冷知暖的热心肠。他,就是江西省于都县岭背镇小禾溪村乡村医生李国泰。
李国泰古道热肠的事迹感动着周边十里八乡的人们。今年8月,李国泰获评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上海复星公益基金会共同设置颁布的“健康中国2020十大暖心乡村医生”殊荣并赴青岛出席发布仪式,成为江西省唯一人选。9月3日,笔者在岭背镇小禾溪村卫生室看到,一条题为“热烈欢迎李国泰医师出席全国十大暖心村医领奖荣誉而归”的横幅悬挂在卫生室正门上方,赫然在目。
李国泰获评“健康中国2020十大暖心乡村医生”殊荣
现年73岁的李国泰,自1966年1月始在村里办保健室行医,这一干就是半个多世纪。五十多年来,春蚕蜡炬般的李国泰践行救死扶伤、敬佑生命的初心,矢志不渝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村民的健康,温暖着村里男女老少的心,见证着治病救人初心的伟大力量。
李国泰常常对村民说,没有健康一切都是一场空。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先来看病。村民欧阳发告诉笔者,他们家祖孙四五代人都在李国泰手上看病,就是因为他医德好、医术精,我们都信赖他。
能吃药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输液。经历过共和国三年灾难的李国泰深知村民挣钱养家的不易,日常行医中总是设身处地替村民着想,坚持开“小处方”,以最少的费用给病人看好病,从不搞“小病大治”。
翻开李国泰的处方记录,发现绝大多数诊疗费用都在几元钱到一二十元不等。迫于条件限制,对一些在村卫生所无法诊治的病人,李国泰总是及时上转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院,从不“拖着治”。
个别村民一时手头紧没钱去外面的医院看病,李国泰便想方设法帮他们准备盘缠、筹备一些医药费,尽管自身并不宽裕。对于经济拮据、赊欠医药费的村民,李国泰也从不催收。有些赊账经年累月,过了一二十年,李国泰还是按原来的金额收取。五十多年来,不知有多少村民看病的赊账不了了之。
由于常年累月接济一些贫困户就医看病,李国泰为此还获得了“扶贫专业户”的谥号。笔者在卫生室资料柜看到,从1971年开始建起的三沓村民看病赊账,白纸黑字记录见证着医者李国泰敬佑生命、救死扶伤、无私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品格与境界担当。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李国泰四个小孩先后就读高中、大学,正是大笔花钱的时候。尽管如此,李国泰依然不向村民催收医药费,而是选择向银行和亲友借贷。
“要不是李医生,我们母子早就不在人世了。”村民刘贱发早年是个五保户,与母亲古兰娇艰难度日。李国泰心里明白他们家没有余钱看病,但每次刘贱发家里有个头疼脑热,李国泰依然“有求必应”,从未缺席,十多年间从没收取过医药费,甚至连账都不曾记载。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全村80岁以上老年人及0-6周岁儿童,李国泰分门别类建立健康台帐,作为健康管理重点人群,一人一档、一户一策予以特别照护。2018年元月的一个晚上,时值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天寒地冻,北风凛冽。95岁的村民邓冬秀因患尿潴留,疼痛难耐。接到电话,彼时已是凌晨三点。病情就是命令,李国泰立马拉起妻子,顶风冒雨,哆嗦着摸黑赶赴病人家中。事后,老人的家属感慨道,这么冷的天,没想到拨通电话之后不到二十分钟李医生就到了。
李国泰的妻子谢观秀介绍说,1947年出生的老伴,也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但他总是把病患放在第一位,工作起来常常废寝忘食,只要接到出诊电话,二话不说就出发,全然不顾自身年事已高。
李国泰行医几十年没挣得什么钱,相反每每有了一点点积蓄,便忙不迭捐献到村里的助学基金,或是修路搭桥的公益建设事业。
面对家人的偶尔埋怨,李国泰总是这样安慰道:有人来看病,就是对自己的求助和信任。选择行医,首先是一种责任,而不是挣钱致富。
时间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彼时的小禾溪全村没有一个医生,也没有公路通往卫生院。村民患病得徒步到12里之外的圩镇卫生院。因交通不便,一些重症病人还没来得及等来医生便含恨黄泉。眼见缺医少药的境况,不满15岁的少年李国泰渐渐萌生学医济世的想法。1962年10月,时年58的李国泰三伯李韶玖罹患破伤风医治无效去世,更加坚定了李国泰矢志学医的初心和信念。1964年2月李国泰经大队介绍到岭背卫生院学习中医结合西医临床,1966年1月学成回村开办保健室,从此开启漫长的村医生涯。
业精于勤。李国泰坚持订阅《赤脚医生杂志》《中国乡村医生》《新中医》《中国农村医学》《江西医药》等近十种医学报刊。他还利用参加培训、会诊各种机会,与同行广泛交流,悉心钻研农村各类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新技术,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尤其擅长。近年来,陆续有外乡镇甚至外县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
前几年,李国泰还让子女们教会自己打字制表,使用电脑建起村民电子健康档案,独立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录入,并开通了支付宝、微信扫码支付功能,成为全县800多名乡村医生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正当同龄的村民含饴弄孙、安享晚年之时,年过古稀的李国泰犹如焕发人生第二春,依旧奔忙在守护健康的村落乡间。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作为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李国泰每隔一月就带上电子血压计、听诊器,挎上药箱到各村小组挨家挨户进行健康体检,开展慢性病康复随访。
疫情期间,小禾溪村返乡的学生和农民工累计达19人,属全镇之最。李国泰和其他村医一样,每天三次上户监测体温,起早摸黑,不厌其烦。
“这些年,村里的留守老人越来越多,随着年岁渐长,好多都需要出诊、上门服务。为此,我们从不逛街赶集,子女们在临近的禾溪埠街上建了新房,我们也一再推迟搬迁入住。一心守在村里,就是为了应对这些老年人的不时之需。”谈到坚守在村里的初衷,李国泰的爱人谢观秀娓娓道来。
守住初心,方得始终。中途曾经有调往乡卫生院和县医院工作的机会,都被李国泰放弃。有人嘲笑他傻,但李国泰说,去县乡工作个人发展空间大,收入也会更好,但村里大人小孩一有风寒感冒都习惯找自己,自己也习惯了在村里呆着。正是村民们的期望和信任,让李国泰心怀恻隐,不忍撂挑子闪人。
9月2日,风尘仆仆的李国泰在家人的陪护下辗转回到村里。刚到家,这不就接到求医电话。李国泰来不及洗一把脸,挎起药箱就出诊去了。
眼下,举国上下决胜小康战犹酣,脱贫攻坚正当时。“国家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应该把工作做得更好才对。有生之年,如果村民还需要我,自己的身体也允许,就一定会坚持干下去。”说起将来的计划和打算,载誉归来的李国泰向笔者道出了心声。
责任编辑:刘鲁
审核:汪言安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