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多科专家合作,为7岁孩子切掉5.6公斤肝脏肿瘤并顺利完成肝移植手术
近日,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小儿肝移植的病房里,在这里住了2个多月,来自云南的7岁男孩小胡,终于可以出院啦!
小朋友很高兴:“终于可以回去上学了,谢谢医生叔叔!”。
然而在20天以前,他命悬一线。
(小胡出院与华西医生们合照)
7岁男孩腹部隆起
肿瘤占满了整个肝脏和腹腔
家住云南的小胡,从今年8月起肚子开始膨起,且越来越大。
父母非常担心,带着他到当地医院就诊,医生考虑为肝脏寄生虫病,给予口服药物治疗。
但一个多月后,小胡的病情没有好转,且腹部越来越膨胀,无法正常饮食和生活,甚至影响到正常呼吸。
没有办法,一家人只得辗转到成都,来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经肝脏外科杨家印教授和小儿外科向波主任初步检查和诊断,小胡的腹部膨胀是因为肝脏出现肿瘤,且肿瘤占据了整个肝脏和腹腔,单纯的肿瘤切除手术并不能解决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肿瘤带来的恶性消瘦、呼吸衰竭、继发肝肾功能不全、大量腹水等情况时刻折磨着小胡。
经过多次MDT讨论,华西多位专家认为小胡的肿瘤过于巨大,且全身情况极差,根本承受不起放化疗等其他治疗手段。
面对生命垂危的小胡和濒临绝望的家属,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杨家印教授提出,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肝脏移植。
但小胡来自云南普通家庭,无法承担移植费用,且暂时也没有合适的肝源。
虽然父母意志坚定,愿意“割肝救子”,可惜妈妈有脂肪肝,爸爸又是家庭唯一经济支柱,无助等待中,小胡的病情日益加重,危在旦夕。
苦等的肝源终于来了!
然而切肿瘤又移肝,面临高风险
不幸中的万幸,在加入等待名单不到1周,一位1岁多的脑肿瘤患儿脑死亡,家长愿意捐献这位小宝贝的肝脏。
虽然肝源得到解决,但切除肿瘤后再进行肝脏移植的高风险却让医生们迟迟下不了决心:
小胡的肿瘤巨大,占据了整个腹腔,手术操作空间极为狭窄,能否安全切下肿瘤就是不小的挑战;
再加上肿瘤的压迫和挤压,肝脏血管和下腔静脉都已经移位变形,这也为供肝的植入也带来巨大困难。
手术风险是必然的,却也是可以用技术进行突破的。但面对如此高风险的医疗抉择,做决策、下决断、拟决心才是最困难的。
幸而家属充分理解,并且始终抱有坚定救治的信念,终于让医生们下定决心,放手一搏,为小胡争取最后的生命机会。
多位教授同台
奋战9小时,完美续写生命接力
10月13日,在华西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肝脏外科、小儿外科、麻醉科、小儿ICU等多个科室共同合作中,在四位教授及其他多位医护人员的齐心参与下,小胡的肿瘤切除与器官移植手术在华西医院器官移植手术室有条不紊地进行。
(手术中)
肝脏外科肝移植中心主任文天夫教授、肝脏外科书记吴泓教授、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家印教授一起在手术台上,共同实施了肝脏肿瘤切除。
在三位教授共同努力下,小胡体内重达5.6公斤的肝脏肿瘤顺利切除。
(小胡体内重达5.6公斤的肝脏肿瘤)
虽然小胡的肝脏血管和腔静脉已经移位变形,在杨家印、吴泓和小儿外科主任向波三位教授高超的技术保障下,顺利地将健康的供肝植入小吴体内。
手术时间长达9个多小时,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小吴生命体征平稳,术后也恢复良好。
大家都在感慨:“教授们平时都是独当一面,此次三位肝脏外科和一位小儿外科知名教授们联手同台手术,还是近年来的第一次。”
切除近体重四分之一的肿瘤后,小朋友的新肝也很快恢复功能,实现了手术室内极早期气管拔管。
小小男子汉熬过了一系列生死考验后,身体情况慢慢恢复到平常。
希望小朋友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长大哦。
(左一肝脏外科科党支部书记吴泓教授、左二肝脏外科主任文天夫教授、患者小胡、右二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杨家印教授,右一肝脏外科杨俭副教授)
医生提醒
小胡的肝脏肿瘤属于比较罕见的类型,目前还在等待最终的病理报告。
小儿肝脏的肿瘤少见,但不罕见,小儿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占小儿肿瘤的1%~5%,如肝母细胞瘤、肝细胞癌等,患儿早期症状也不典型,可能纳差等不典型症状,但往往是因为右腹/右上腹包块(肝肿大)被家长发现。
而常规的腹部超声检查价格便宜、无辐射损伤,有助于早期发现肝脏肿瘤。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