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价格双轨制大预测:公立医院开始衰败 民营医院走向昌盛

2020-11-15   健康大河南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医疗行业为什么响应群众号召,大降价?

来源:达叔经济学   作者:达叔  同时整合部分评论
集采之后,价格一降到底,患者有没有获益? 从金钱上来 看,肯定 是便宜了,获益了。
但达叔身边的心内科医生反应,部分患者原来血压控制的很好,换了几分钱的降压药,血压开始波动极大,药效不稳定。
买个包上万元,买个化妆品几百上千,吃顿饭大几百,原本几块钱一粒的降压药,换成几分钱一粒,有什么好开心的?
你是来治病的,是来保命的,不是来省钱的。 当然,这个话题,很多医疗外部人士,听不进。
需求端,是广大人民群众,群众的要求是无穷无尽的,永远无法满足。
达叔更想聊的是供给端。 比如,无论是在一手房,还是在二手房市场,群众的要求是房子100块/平米。 不好意思,没有供给。 然后乖乖去买贵的。
不是每个行业,都这么惯着人民群众的。
那么医疗行业为什么响应群众号召,大降价?
不仅仅是为了人民,更多的是为了医保账户平衡,为了让当下的医疗格局能够玩下去。
以心脏支架为例,原价13000元,将至600块,我们来推演一下未来。
以药养医模式下:
支架生产成本400元,采购价13000元(耗材零加成),主刀医生带着几个人,一通忙活,给患者安装支架的医疗技术收费1000元,其中主刀医生拿300.(你没看错)。
假设,费用全额报销。灰色地带,给主刀20%,也就是2600块。
算账:
国家支出=13000元+1000元=14000元。
主刀医生收入=300元(阳光)+2600元(灰色)=2900元。
厂家和渠道环节收入=13000-400-2600=10000元。
这一万元,是厂家和渠道的收入,具体分成比例,不再展开,要考虑各种赞助,垫资、研发、生产、检查、物流等等成本,外行人不理解,也不承认,更不开心。
新模式下:集采后,13000元的支架,降低为600元。
算账:
国家支出=600(耗材价格)+1000(医技费)=1600元。
主刀医生收入=300+0=300元。
厂家和渠道环节收入=600-400-0=200元。
这三个玩家中,只有一个获益。
主刀医生的收入,装一个支架,从2900元收入,降低为300元。
厂家和流通环节,从10000元的收入,降低为200元。
商人是遭人痛恨的,所以厂家和流通环节,活该,在此达叔不方便帮他们辩解,否则很多读者会不高兴。
主刀医生,本硕博连读,住院医,规培,主治,副高,一路走过来,能赚钱的时候,都快四十岁了。 这帮人,得罪谁了?
前些天,达叔的父亲住ICU,经常要推去做核磁,达叔在里面陪着,要穿着几十斤重的铅衣,因为有辐射。
达叔穿着铅衣,脑袋和手臂,也是留在外面的,要扶着父亲,防止他动。 几秒钟的时间,达叔都有心理阴影,被辐射了。 这帮做支架手术的主刀医生,长期穿着铅衣,在手术室里,在辐射下,忙活几个小时。

一算账,一台手术,赚300百。 还没SPA技师赚的多,说好的知识改变命运呢? 药那块没了,耗材这块也没了。
任何一个人或组织,如果指定的游戏规则是,只有我赚钱,其他人连口汤都喝不上,那肯定是没人和他玩的。
国家的支出从14000元,降低到1600元,省了12400元。
但凡脑子清楚一点,就要把节省的这笔钱,再拿出一部分,分给帮自己干活的人——医生。
如果能把灰色的部分,变成阳光的部分,大幅度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费,那就是扩大统一阵线,赢得医生团队支持,干厂家和经销商,也没人会反对。
主刀医生收入=300元(阳光)+2600元(灰色)=2900元。
变成:
主刀医生收入=2900元(阳光)+0 (灰色)=2900元。
哪怕阳光部分小一点,低于2900元,只要不低的太离谱,医生团队,还会继续支持本轮改革。
因为灰色有风险,阳光收入,腰杆更值,站着把钱挣了,医生群体是知识分子,是体面人。 他们不想在灰色地带赚钱,更不想跪着赚钱。
但是,如果近期没有推动医疗技术服务费提高的方案出台,那么达叔对本轮改革,就极其悲观了。
因为,没,有,供,给。
当你半夜三更来急诊的时候,没有人起来做手术,300块,不值得。
当你心梗发作,快死的时候,没有人赶来做手术,300块,不值得。
当你心脏隐隐作痛,想找人看看的时候,没有人做手术,300块,不值得。
免费的,才是最贵的。 过分的便宜,没有供给。
价格双轨制的推行,用经济演化史,推演一下医改路径。
那就是,公立医院,开始走向衰败,人才流失;社会办医,民营医院,新王将立。
道理为何?网友“君道信”一针见血:教育行业的变革推演了医疗行业的未来,首先,10余年之前,社会对教育需要乱像口诛笔伐,老师办辅导班,变向向家长收钱,加重家长负担;课业太多,学生不堪重负……政府开始大力整治,然后呢?老师不办辅导班了,可是孩子的辅导班少了吗?孩子放学早了,作业少了,老师不敢管孩子了,自己家长管?结果呢?老师不办辅导班了,家长们就把孩子送到社会机构去了,一样花钱,难道社会辅导班比老师教的好?家长金钱负担不减反增,接孩子、送孩子、辅导班、晚上辅导作业。其次,医院也是这样。患者一张嘴就是看病难,看病贵。排队等待的嫌前面太慢,看病的嫌医生三言两语两语打发了。药费贵、医疗器械黑,乱收费……未来什么样,学教育行业,国际接轨吧,看病预约,每个病人标准流程检查诊治(医生对患者的问诊到全面体检45分钟的样子),然后根据判读开检查单。所以,每位患者的标准治疗时间1小时,那么每一个医生8小时,只能预约8个病人。同理,住院治疗也会是这样。医院不会有人加班。什么看不完病人不下班,什么加班一天6台手术。什么加班把B超、胃镜都做完。不会的。后果就是,不是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是无处看病的问题,是医生极大不足的问题。来吧,私立医院、高端诊所,呵呵。
对于这事,达叔的看法更为技术化。 如果近期医疗技术服务费,没有大幅度提高,那么中国的医疗领域,即将出现上个世纪80年代的场景。
当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部分生产资料,钢铁、煤矿、各种能源,粮食等,在国企体制内部是一个价(便宜),在民营企业是另外一个价(贵)。
而且各种物资之间的价差,一度非常巨大。
于是,产生了各种倒爷。 很多商业巨头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么赚来的。 比如王石的万科,利用家里铁道背景,早期是从东北往广东倒玉米,发家了。
这是物资的价格双轨制。 和医改有什么关系?
除了物资的价格双轨制,还有劳动价值——技术人员的工资,双轨制。
改革开放初期,所有有文化的技术人员,全部被国企垄断,都在国企内部上班,拿着极其微薄的工资。
第一批起步的民营企业家,是怎么玩的?
不会造肥皂,不会弄电线,不会操作机器,几乎什么都不会。
但是,敢给钱,舍得给钱。
于是,一个专门的名词产生了——“星期六工程师”。
周一到周五,老老实实在国企里面打工,赚一点工资,一到周六,往民营企业跑,去做技术指导,去入股,去赚大钱,甚至去创业。
十年之后,国企破产,民企崛起。 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从管制松动,从价格双轨制说起。 中国医疗改革,前面一些年,已经出台了无数个文件,推动社会办医,多点执业。
所有文件推动,效果始终不大,公立医院仍然占据着极大的市场,人才流动只起微澜,不见波涛。
达叔说过,说服一个人,不要用嘴,要用利益。 如果公立医院提高医疗技术服务费用,那么民营医院,社会办医还要慢慢自力更生。
如果大面积集采之后,医疗技术服务费没有大幅提高,那么请相信达叔一个判断:
公立医院,开始走向衰败,人才流失;
社会办医,民营医院,新王将立。
二十年后,再回首,这一切都是可以推演出来的。
网友“飞猫”称:我作为医疗行业厂家一份子,有时候都会替未来求医的人担忧,是的,表面上,集采下价格降了,实际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降低的是产品本身的品质。一个几百块钱的心脏支架您敢用?水至清则无鱼,没有利润就没有驱动力,也就没有创造力。那我们的医疗水平和医疗产品只会被西方发达国家越拉越远。厂家没有足够空间用于产品研发,经销商没有足够空间做好医院服务,医院没有足够空间留住人才,最终承担结果的还是患者,国家真的受益很多吗?也不见得,只是矛盾转移足够吧。我很早就想好了,以后去医院,但凡有选择的余地,我宁愿自费选择更好的医疗产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网友“天翼”称:50%回扣,一个患者要装几个。一台手术下不来一万的灰色收入,干活的钱都挣够了,都在熬着安全着陆,也不带下手了。未来的公立医院大夫就像老师一样了。为人民服务!
网友“雷伊”称: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政府不会大幅提高医疗服务的价格,因为老百姓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在国人的眼里,知识工人的技能不能值钱,同样是8小时,凭什么你医生能获得那么多报酬,我搬砖只能拿那么一点,这就是老百姓最朴素的核心逻辑。重庆曾经试图提高门诊诊疗费,有人上街闹事而终止,讽刺的是闹事的恰恰是患者。
#双轨制,服务费,医院,公立,民营,医疗#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