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30+岁,我的关节不行了,最终做了手术……”
“我这么年轻
得哪门子的关节炎啊?”
不少年轻人都有这样的想法
什么关节炎、关节劳损
都是老年人才会得的病
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然而这是真的吗?
跟着案例来看看吧
“罗圈腿”的体育老师 险些要换人工关节
李老师是福清一所中学的体育老师,不久前,在一次篮球教学中不慎扭伤左腿,开始认为只是普通扭伤。
但连日来,李老师只要一走路左腿就会隐隐作痛,稍微运动膝关节就出现红肿。于是,李老师来到福州市第二医院关节外科就诊。
福州市第二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王武炼接诊后,通过影像检查发现,李老师的左腿已经呈现出早期退化性关节炎状态,膝关节内侧部分骨赘增生,内侧半月板也出现轻微磨损,这也导致了李老师在激烈运动后更容易出现受伤。
听完医生的诊断,李老师有些意外,自己才三十几岁,退化性关节炎不都是年纪大的人才得么?
事实上,李老师的关节炎症除了长期大量运动,更和他自身原因有关。医生解释,李老师的左腿存在膝内翻畸形,俗称“罗圈腿”,因为程度比较轻,不太引人注意。但是“罗圈腿”会引起膝关节平衡能力变差,重力过多地由关节内侧承担。
再加上李老师的职业特点,他的膝关节因长期大量的体育活动而受到过多冲击和刺激,在外力刺激和先天条件的双重作用下,李老师的关节和半月板开始磨损。
虽然病情只是早期,但由于李老师的“罗圈腿”问题依然存在,如果不及早干预,在反复损伤水肿、体重超重、运动超负荷等多种因素作用下,膝关节会急速老化,甚至半月板破裂,软骨磨损,而不得不置换人工关节。
王武炼副主任医师为李老师进行了胫骨高位截骨术。通过在接近膝关节内侧的胫骨上截开一个楔形口,撑开一定角度放置钢板,从而将下肢力线从膝关节内侧转向外侧胫骨髁间棘尖,恢复正常的力线。
术后,李老师回到学校,及时调整了工作岗位,以避免关节损伤进一步加重。
△李老师术前(右)与术后对比
科普一下:
何时要警惕被膝骨性关节炎盯上?
数据表明,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膝骨性关节炎患病率高达49%,其中70%到80%左右的人群存在膝内翻,也就是“罗圈腿”。
如果有观察到自己的双腿有“罗圈腿”,同时感受到膝关节内侧疼痛,最好早检查早诊断。
对于膝骨性关节炎比较轻微的人来说,会产生一些症状,比如说膝盖在走路时会疼痛,会觉得内侧的膝盖不舒服。
稍严重一些的人,开始出现上下楼梯不舒服,会觉得“咔咔”作响,尤其是上楼梯的时候。
更严重的患者,随时都在疼痛,好像有电流在膝盖内乱蹿,甚至会有膝盖分离的感觉。
此外,体重过大更容易患病,职业运动员发生膝骨性关节炎的几率也较高。
医生提 醒:长期大量运动、久坐都不可取
膝骨性关节炎的诱发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剧烈的、过大的运动损伤是诱发因素之一。
那么,为了预防膝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是不是要尽量减少运动,甚至不运动?
王医生提醒,极其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也是膝骨性关节炎的诱发因素。调查显示,该人群发生膝骨性关节炎的概率是正常运动量人群的2倍。
福建卫生报记者:张帅 文/图
通讯员:朱玉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