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医院,现在怎么样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居家养老是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而居家护理是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发现,我国老年人对居家护理整体需求较大,空巢老人对居家护理的需求度甚至高达94.4%!而我国目前能为个人和家庭提供连续性医疗护理服务的护理人员相对不足,老年群体存在显著的护理服务缺失、专业护理服务难求等问题。
护理难催生的“三难”困境
家住北京市东城区的赵大爷即是因为出院后护理难的问题遭了不少罪,赵大爷是一名脑梗塞患者,今年80多岁了,出院后长期卧床并留置尿管,行动十分不便,家属每个月送老人去医院换胃管都非常艰难。
“老爷子170多斤,每次去医院都需要三个人从家里六楼抬下去,换完尿管再抬回家,一来一回,从早上八点折腾到下午三点,大家都得请一天假,老爷子也累得够呛,闹着不肯上医院,什么时候护士能到家换尿管就好了。”赵大爷的孙子不禁向护士发出诘问。
像赵大爷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出院后患者的护理问题难倒一家人,甚至由于护理缺失导致意想不到的并发症或病情复发,不得不重复住院治疗。
正是饱尝了就医过程中的各种辛酸,很多患者怕出院后没人管,宁愿多花钱也迟迟不肯出院。该出院的患者不出院,长期占用医疗资源,入院患者等待病床一“位”难求,无意间医患矛盾激增,护理难题让患者、家属、医院同时陷入被动困境。
“互联网+护理服务”如何破局解难?
航空总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宣传片2019年2月,国家卫健委式正式发布《关于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及试点方案。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有2.4亿人,其中有近4000万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这部分人群以及康复期患者、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群体,成为护士上门服务的重点对象。
各地医疗机构或持观望态度,或积极行动破冰试点,航空总医院就是首批践行“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先行者,于2019年5月12日与金牌护士合作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为患者提供护士上门服务,获得社会广泛好评,在京津冀地区起到了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打造优质护理服务体系,解决了患者的后顾之忧,让老百姓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专业、优质、便捷的护理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有助于提高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整体效能
关于“互联网+护理服务” 听听他们的心声
对于这种“医护跑”代替“患者跑”的“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患者、家属和护士都持怎样的态度,不如听听他们的心声。
患者:“以前去医院还要麻烦孩子们,耽误他们工作,现在护士直接到家里来,是我们这些老年人的福气,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老年人看病变得这么容易。”
患者家属:“护士上门对我们来说是有好处的,对我们家属方便,我也年纪大了,有一点事就要带着老伴儿去医院实在是很难,现在护士到家半小时就搞定了,很实在的服务。”
护士:“把专业的护理服务送到患者身边,这种连续性护理可以让患者康复更快,恢复更好,看到他们的笑脸,很有成就感。只要患者需要,政策允许,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真正有益民生,在长期推行过程中需要护患双方互相包容、互相理解。
为了更好地帮助患者,医院和平台需要不断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的管理制度、服务模式、服务规范以及运行机制等,充分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形成可复制的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此项工作深入发展。
创新护理服务模式、增加护理服务供给是护理改革发展必经之路,航空总医院等首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在院后延续护理服务领域积累的典型经验,给后来者提供了有益借鉴。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