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吃大喝中的中国人,可能悄悄坏了肾……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广东惠阳,三和医院血透室有一位透析患者,大家总爱打趣称他为“可乐哥”。因把可乐当水喝,一天最少喝两三瓶,当时24岁的他就患上尿毒症晚期,如今已持续透析近10年。
新一轮的可乐恐慌和疾病恐慌又一次开始了,可乐到底是不是导致尿毒症的元凶?肾脏好不好真的和吃有关吗?
年轻小哥尿毒症晚期,
真是可乐的锅吗?
把肥宅快乐水当续命水的朋友们,最害怕听到的,就是可乐与亚健康的关联。那么可乐真的会导致尿毒症吗?
首先,我们给出明确答复:如果你是一个身体健康的人,那么你喝可乐不会导致尿毒症。
但是!如果你本身已经得了糖尿病或者已经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那么你多喝可乐,尿毒症可能真的在向你招手……
碳酸饮料中的磷酸和糖是饱受诟病的两种成分。很多人质疑可乐中间的磷酸摄入过量,无法代谢,才会引发小伙儿的肾脏问题。
实际上,磷是人体必需的元素,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显示,我国成人的适宜摄入量是每天1000mg,最大耐受量为每天3500mg。一罐330ml的可乐含有磷酸大约41mg,每天喝87罐碳酸饮料才会达到3500mg的最大耐受量,对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喝碳酸饮料导致肾衰竭的几率非常小。
鉴于这个青年平时每天要喝两三瓶可乐,而三瓶500毫升的含糖可乐,糖含量大约有160克,这就大大超过了世卫组织推荐的每日糖摄入量最好在25g以内,最大不要超过50g的控制标准。
根据新闻视频截图来看,这个小哥本身很可能自身糖代谢水平有问题,有可能是在此基础上摄入过量的糖,血糖飙升,产生了糖尿病肾病,最后肾衰、尿毒症。
人人谈之色变的尿毒症,
到底是怎么回事?
尿毒症,首先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
因此,尿毒症只是一种结果,而诱因各种各样,归根结底是各种情况引发慢性肾衰。一般来说,无论什么原因导致的肾脏病,当血肌酐≥707µmol/L,或者肾小球滤过率<15ml/min时,就被诊断为“终末期肾脏病”,俗称“尿毒症”。
尿毒症的表现涉及身体的很多系统,在临床上会有如下的表现:首先在代谢方面,水电解质、蛋白质、糖和脂肪的代谢紊乱;心血管系统出现左心衰、胸闷、气短、咳嗽;呼吸系统方面,出现气短和呼吸急促;胃肠道表现为恶心、呕吐和厌食;血液系统中的肾性贫血或出血倾向;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表现为疲劳、失眠和注意力不集中;内分泌系统表现、骨损害等。
通常情况下,尿毒症是药物治疗不可治愈的疾病,肾脏的崩坏不可逆转,只能进行肾移植并且长期服用抗排斥药物。
这些情况都是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而引发肾衰竭的原因很多。在我国比较多的诱因有慢性肾炎(包括IgA肾病和膜性肾病)、糖尿病肾病(诱因为不受控制的高血糖)、自身免疫性疾病肾损害(如红斑狼疮等)、痛风性肾病(诱因为痛风)、药物性肾脏损害(长期服用解热镇痛剂及接触重金属等)和遗传性肾病等。
可乐不背锅
但是肾不好真的和吃很有关系
看了这位小哥的案例,很多人长舒一口气——别啊!肥宅水还是不能使劲灌!因为肾出问题,很可能真的是吃出来的!!
肾脏虽然是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排泌尿液,清除代谢废物,调节体内的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但是,这样重要的净化器,实际上很脆弱,而且危机也很大——据调查,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也就是说,十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肾出问题。而最容易诱发肾脏问题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饮食因素。
1. 长期吃的太“好”
2. 长期吃的太“咸”
3. 长期吃的太乱
4. 长期不喝水
想要肾脏好
这些指标要注意
为了一颗好肾和为祖国工作贡献几十年的觉悟,大家更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肾,不要随便拿去换iPhone,更不要因为一些不良习惯作践它。
体检所进行的肾功能检查包括血液检查,B超等,全面肾功能检查还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这里有几个有关肾脏好坏的指标,大家在做体检时可以格外注意参考下:
血肌酐——可以判断肾功能的好坏,因为肌酐需通过肾脏排泄,且较少受其他因素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功能。
检测方式:血检/尿检
血尿素氮——蛋白质的代谢产物,需经肾脏排泄,如果肾脏发生病变,血液中尿素氮水平就会有所上升。
检测方式:血检
尿酸——嘌呤的代谢产物,虽然常用于诊断高尿酸血症,但大部分尿酸也需肾脏排泄,所以它也能作为肾功能判断的一个指标。
检测方式:血检
肾小球滤过率——指肾脏每分钟滤过的血浆量,它是判断肾功能的“金指标”。正常男性的肾小球滤过率在125左右,女性约低10%,小于60说明肾功能较差。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小球过滤率会出现生理性肾功能减退逐年下降。
检测方式:肾功能检查,电解质,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常规,肾脏超声等检查。
总的来说,注意健康生活和饮食习惯,不要仗着年轻就胡吃海塞,毕竟生命中每一份馈赠都有代价,美味的食物也一样。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