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低潮气量与常规潮气量对大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术中低潮气量与常规潮气量对大手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影响
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研究中心
作者简介
01研究背景
研究
目的
本试验比较了使用低潮气量通气策略(6 ml / kg PBW) 与当地常规通气策略( 10 ml / kg PBW )对澳大利亚成人患者接受大手术(目前在澳大利亚实施)PPCs发生率影响。
02研究方法
NO.1 总体设计
√ 评估者单盲、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NO.2 随机化分组方法、分组隐藏与盲法
√ 通过置换区组随机化方法,无任何分层因素,由独立的研究者通过计算机生成一个随机化序列。
√ 分配隐藏采用信封法。
√ 负责分析评估所有结果的人员对研究小组的分配是盲目的。
NO.3 纳入标准
√ 年龄≥40 岁;
√ 手术时间≥2 小时;
√ 术中需要进行动脉导管测压。
NO.4排除标准
√ 怀孕或哺乳;
√ 胸外科手术;
√ 心脏手术;
√ 颅内手术;
√ 术中需要使用N2O;
√ 之前参与任何其他试验。
研究方案
主要结果
√ 术后7天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
肺部并发症包括肺炎、支气管痉挛、肺不张、肺充血、呼吸衰竭、胸腔积液、气胸,或术后机械通气、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无创或有创通气的计划外需求。
术后7天内并发症中的任一结果发生了,无论严重程度,则视为阳性。
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气胸的诊断是基于胸部x光片。
次要结果
√ 评估了13个预先指定的次要结果:
(1)住院期间PPCs的发生率,(2)肺栓塞的发生率,(3ARDS的发生率,(4)SIRS的发生率,(5)败血症的发生率,(6)AKI的发生率,(7)伤口感染(浅表和深部)的发生率,(8)术中应用血管升压药的比率;(9)意外入住重症监护室(ICU)的发生率;(10)快速响应团队(MET)的需求率;(11)ICU住院时长;(12)住院时长;(13)住院死亡率。
统计
方法
结局指标
√ 干预措施对二元结局指标的影响将以数量和百分比、RD和95%CI报告,使用广义线性模型拟合二项分布的特征连接函数来计算风险差异(RD)及95%CI。
√ 干预措施对 ICU 住院时间和住院时长的影响通过广义线性模型拟合逆高斯分布进行估计。
√ 住院时长使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一步比较,并报告为根据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的风险比。利用Schoenfeld残差检验比例风险假设(PH假设)。
√ 此外,对于次要结果还将使用Holm-Bonferroni校正 p 值。
广义线性模型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生存分析
COX回归模型
研究方法
03研究方法
研究
结果
平均潮气量有显著差异(6.3[SD,1.0]mL/kg PBW vs 9.7[SD,1.0]mL/kg PBW;P<0.001)。
接受低潮气量通气的患者较常规组术中气道峰压和SpO2较低,呼吸频率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峰值较高。
接受低潮气量通气的患者较常规组术中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高碳酸血症发生率、碳酸氢盐浓度较高,乳酸浓度与pH值较低;酸血症发生率为12.6%。
研究结果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04讨论
优点
局限性
05结论
06思考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