薯片:Sorry,致癌的锅我不背

2020
11/19

+
分享
评论
杏和医疗
A-
A+

WHO认定的1类致癌物应该比薯片更值得我们关注

前段时间,薯片致癌的谣言在互联网上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深圳市消委会对15款国内外比较试验,结果发现多家知名品牌薯片检出了丙烯酰胺这个致癌物,7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高于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


为什么薯片会有丙烯酰胺?

薯片含有一种叫天冬酰胺的氨基酸,在和还原糖一起经过高温烹饪后,会发生美拉德反应,并产生丙烯酰胺。天然马铃薯含有较高的天冬酰胺,在超过120℃以上的温度烹饪时,就有可能形成丙烯酰胺。

图片来源:网络

美拉德反应由法国化学家美拉德于1912年首次发现,具体指的是食物中的还原糖和蛋白质在加热时,产生了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简单来说,就是烹饪时让食物颜色变黑。

我们在日常饮食中,很多食物的美味都是来自于美拉德反应,比如煎牛排、炸薯条、烤面包、咖啡烘焙等。美拉德反应不仅让食物卖相更佳,还能产生很多具有不同气味的中间体分子,进而增添了食材的风味。


丙烯酰胺为什么能在互联网引起轩然大波?

这是因为丙烯酰胺早在1994年就被WHO(世界卫生组织)划分为2A类致癌物,WHO规定,每千克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不得超过750微克,而被深圳市消委会测出不合格的7款产品中,有3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甚至超过2000微克/千克。

图片来源:网络

那是不是就说明薯片真的会致癌呢?

先别着急下结论,癌症相关的新闻我们需要谨慎看待,理性分析。

首先,我们不妨看看上面提到的2A类致癌物究竟有什么含义。

WHO对2A类致癌物定义是: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但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

这就像我们虽然拿小鼠做了一系列肿瘤相关的研究实验,但是其实验成果还是不能直接套用在人类身上一样,对人类来说,2A类致癌物不能被确定为致癌物,并没有研究证据表明丙烯酰胺与人类癌症有直接关联,只能算是一个潜在致癌物。

此外,撇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资料,丙烯酰胺可增加小鼠或大鼠的癌症概率,但其实验的剂量相当于人们饮食摄入量的1000~10000倍,所以不必杞人忧天。

其次,目前国际上及国内并没有制定食物中丙烯酰胺限量的法规或标准,2017年欧盟确实发布了与丙烯酰胺有关的指令(EU)2017/2158,制定的是缓解措施和基准水平,丙烯酰胺在薯片的基准水平值为750微克/千克。

但基准水平值只是用来验证缓解措施有效性的“绩效指标”,并不是丙烯酰胺在食物中的“安全限量”。

而本次试验是以欧盟制定的薯片丙烯酰胺基准水平值为参考,所以严格地说,“丙烯酰胺超标”说法不准确。

再次,丙烯酰胺并非人为添加,而是食物在经过高危加热(如油炸等)时自己产生的。那么,哪些食物含有丙烯酰胺呢?

像咖啡及其类似制品、薯条、薯片、面包、饼干、曲奇、巧克力、油条、油饼、麻花、煎饼果子等众多美味可口的食物都含有丙烯酰胺。

其中,薯条、薯片是西方人摄入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据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评估显示,家庭烹任(如干煸豆角、炝炒圆白菜等)是中国居民摄入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

图片来源:网络


后话

虽然目前还没有明确证据证明薯片致癌,但是薯片作为一种高脂、高钠、高能量食品,长期摄入对人体危害巨大,会增加肥胖、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等风险。

此外,商家号称更健康的焙烤型薯片未必比油炸型薯片更健康,因此应减少摄入薯片等煎、炸、焙烤食物,平衡膳食,少油少盐,保持饮食的多样化。

薯片致癌的谣言在目前仍旧缺乏有力证据,我们大可不必担忧。与薯片相比,被WHO列为1类致癌物的吸烟(包括二手烟)、酒精(白酒、红酒、黄酒、啤酒...)、槟榔、中国式咸鱼等才更值得我们关注,毕竟,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可以大大降低癌症找上门的几率。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nanxingjun@hmkx.cn
关键词:
丙烯酰胺,致癌物,薯片,食物,癌症,饮食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