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糖尿病人群患肾癌的风险较高;偏瘦的糖尿病患者,患肾癌风险更高
2020年11月14日,是第29个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护士与糖尿病”,强调了在糖尿病健康管理中,护士所起的重要作用。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糖尿病诊断新标准,得到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认同,并在中国正式执行。
有糖尿病症状(如多尿、多食、多饮、消瘦),且符合以下三条之一者可以诊断为糖尿病:
❖ 随机(1天中任意时间)血浆血糖≥11.1mmol/L;
❖ 空腹血浆血糖≥7.0mmol/L;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浆血糖≥11.1mmol/L。
糖尿病主要有1型糖尿病、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及妊娠期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95%以上,表现为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
糖尿病一直被认为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但事实上,其不仅会引起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以及糖尿病足等严重并发症,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一、糖尿病增加患肾癌风险
前不久,一项发表于《欧洲更年期杂志》(Maturitas)的研究显示,糖尿病能增加绝经后女性肾癌风险,尤其是身材苗条、非肥胖的女性。
这项研究覆盖了36975名女性,平均年龄为61.7岁。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机构的研究团队,分别于1987年、1989年、1992年、1997年和2004年对这些女性的身高、体重、腰围、臀围等人体测量学特征,以及吸烟、酒精摄入、饮食、生育史、激素治疗、利尿剂使用及糖尿病病史等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
统计发现,有2353(6.4%)人在加入研究时患有糖尿病;在平均长达25年的随访期间,有3140(8.5%)人新发糖尿病,245人罹患肾癌。
除去年龄、吸烟、饮酒以及饮食等影响因素,统计显示,糖尿病人群患肾癌的风险较高;偏瘦的糖尿病患者,患肾癌风险更高。
与没有患糖尿病的人相比:
患糖尿病5年以下的人群,患肾癌风险增加了68%;而患糖尿病5年以上,这种关联不显著;
BMI≥30kg/m2的糖尿病患者,患肾癌的风险增加24%;BMI<30kg/m2的糖尿病人群,患肾癌的风险增加82%。
腰围≥87.9cm的糖尿病人群,患肾癌的风险增加32%;腰围<87.9cm的糖尿病人群,患肾癌的风险增加了118%。
此外,该研究还发现,全部受试人群中,高血压患者与血压正常人群相比,肾癌风险增加了80%;利尿剂使用者与未使用者相比,肾癌风险增加了53%。
该研究表明,糖尿病是非肥胖、绝经后女性肾癌的危险因素。
事实上,糖尿病和肾癌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如年龄,随着年龄增长,患2型糖尿病和肾癌的风险也在增加。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抽烟、高血压等,非肥胖人群也须关注。
不吸烟,均衡饮食,一周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把血压控制在健康范围,不仅能降低糖尿病风险,还能降低肾癌风险。
二、肾癌的现状
肾细胞癌(RCC,简称肾癌)是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占肾脏恶性肿瘤的80%~90%。肾癌发病率仅次于前列腺癌及膀胱癌,居泌尿系统肿瘤第3位。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肾癌发病率为4.99/10万,其中男性肾癌发病率为6.09/10万,女性肾癌发病率为3.84/10万。
1.发病原因:
肾癌的病因目前还不明确,发病与遗传、吸烟、肥胖、高血压及抗高血压药物等有关。其中,吸烟和肥胖是最公认的致肾癌危险因素。遗传性肾癌占肾癌总数的2%~4%。
2.发病表现:
国内文献报告,初诊肾癌无症状占33%,最常见症状是肉眼可见的血尿或显微镜下的血尿,其次是侧腹部疼痛、可摸到肿块。肾癌进展常是通过直接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血源性播散而发生,转移灶症状如骨痛、咳嗽、胸痛、咯血。
在转移性肾癌患者中,常见的转移脏器及转移发生率依次为:肺转移(48.4%)、骨转移(23.2%)、肝转移(12.9%)、肾上腺转移(5.2%)、皮肤转移(1.9%)、脑转移(1.3%)、其他部位等(7.1%)。
3.肾癌检查:
肾癌的初始检查常用腹部超声、CT或磁共振成像。临床分期检查包括胸部CT、骨扫描、PET。血常规、生化主要作为术前一般状况以及预后的评价指标。
1997年WHO推荐将Fuhrman分级中的Ⅰ、Ⅱ级合并为一级即高分化、Ⅲ级为中分化、Ⅳ级为低分化或未分化。肾癌预后与TNM分期密切相关,预计5年生存率为I期96%,II期82%,III期64%,IV期23%。
4.肾癌治疗:
身体状况好的I、II、III期局限期患者,尽可能接受根治性肾切除手术。IV期患者主要采用内科药物治疗,部分可合并减瘤性肾切除手术。晚期肾癌患者服用分子靶向药物可使疗效和生存显著提高。
三、肾癌的放疗,SBRT被广泛应用
放疗主要用于肾癌的姑息治疗,如对局部瘤床复发、区域或远处淋巴结转移、骨骼、脑或肺转移患者做姑息放疗,以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生存质量的目的。
近10多年来,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被广泛用于肾癌治疗,其分割次数少,单次剂量高,疗效显著优于常规分割放疗。在一些回顾性和临床I期或Ⅱ期的研究中,SBRT取得了很好的近期局部控制率,并具有良好的治疗安全性。
《肾癌骨转移专家共识》(2020版)指出:SBRT无创、局控率高、不良反应低,对患者全身状况要求低、耐受性好,无需中断系统药物治疗,与系统药物联合协同增效。对于肾癌骨转移患者,SBRT治疗1-4周后骨痛明显缓解,疼痛控制率为52%-89%,1-3年局部控制率可达80%~90%。
SBRT可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与TKI联用,达到协同增效。有研究显示,单用TKI局控率为43%,单用SBRT局控率为81%,SBRT联合TKI局控率为96%,且联合应用未增加不良反应。此外,SBRT可促进肿瘤释放多种抗原,诱导肿瘤特异性T辅助细胞的产生,与免疫治疗联合,可能具有协同增益作用。
TOMO放射治疗系统作为SBRT的发展方向,是目前先进的肿瘤放疗技术的代表,能完全满足SBRT的要求:
①患者固定稳固且舒适;
②呼吸调控至最小化,呼吸造成的靶区移动减少至最小程度;
③不同影像模式易于切换(MR到4DCT,PET到4DCT等);
④设备对射线的衰减影响减到最小程度,准确计算患者的剂量。
参考资料:
1. 2020-06-28人卫健康《糖尿病诊断三部曲》
2. 2020-08-19e药环球《糖尿病会增加肾癌风险?这种身型的患者,风险更高》
3. 2019-03-16肿瘤治疗专家《肾癌简述》
4. 肾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5. 肾癌骨转移专家共识(2020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