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巨豹:康复医生在宁城
记者:万笑笑
通讯员:杨丽华 项晓晖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内蒙古宁城县距离北京约380公里,几乎每周都有往返两地的北京医学专家。在宁城县中心医院院史馆,也珍藏着北京各医院对口帮扶该院的影像。其中,一张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生杜巨豹2010年在该院重症医学科查房的照片见证着这位北京康复专家与宁城的情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医生杜巨豹
2019年7月,50多岁的杜巨豹又接受重任来到宁城进行一年的帮扶。一年来,他帮助受重伤的小万琨重返校园,向65岁、痛失三子的母亲谢玉英伸出援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走到宁城的乡镇卫生院义诊。在宁城的帮扶事迹,让杜巨豹入选北京卫生健康系统“守护人民健康,决胜全面小康”主题宣讲团。《健康县域传媒》记者专访杜巨豹,走近这位同事眼里“不善言但多善行”的康复专家。
1
走到患者身边去
在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刚刚退出国家级贫困县序列的宁城县,在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方面依然任务艰巨。宁城县中心医院主动提出,希望北京的康复医学专家能到宁城,帮助他们进一步建设康复医学科,以便更好的帮助那里的脑卒中、脑损伤、创伤术后患者恢复健康、重返社会。因此,2019年7月,杜巨豹作为京蒙扶贫对口支援的医疗专家,来到宁城县中心医院,开始医疗帮扶。
杜巨豹在宁城义诊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主要采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改善各种疾病创伤后的运动、言语、认知、吞咽等功能障碍,提高生活活动能力,帮助其最大程度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在宁城,这里的患者多是拖到伤病导致生活困难了才来康复,很少有患病早期就介入康复的。帮助小万琨重返校园,是杜巨豹在宁城开展早期介入康复后救助的一个温暖案例。
到宁城的第一周一次午饭时,杜巨豹偶然听说外科住了个车祸幸存的11岁小患者。他的颅脑、颌面、肺部、右臂、骨盆、左腿等处严重损伤,经历多次手术总算保住了性命。孩子现在怎么样了?出自康复科医生的敏感,杜巨豹决定去看看。
帮助小万琨做康复训练
“第一次见到小万琨,只见他瘦小的身上躯满是奇形怪状的伤疤痕,头上缠着绷带,耳朵缺了一半,面颊肿的厉害象茄子,缠满绷带的左腿蜷缩着右上肢和左下肢也被纱布包裹着,躺在床上一动不动,活像个“小木乃伊”。孩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说不了话,只有那双黑亮的眼珠,茫然无助紧紧的盯望着我转……”杜巨豹回忆见小万琨的第一印象。
杜巨豹听取了管床医生的汇报,仔细的检查孩子的每一个部分。哭肿了双眼的万琨妈妈近乎绝望的声音哭红了双眼问到:“孩子的命保住了,但是他还能上学吗以后会怎样?要残疾一辈子吗?能恢复到什么程度?”病房里一片安静,一双双眼睛望着杜巨豹。“让我们早点开始康复吧,孩子能行!”杜巨豹的这句话让万琨妈妈看到了希望,但当地医生们的表情里却是疑惑:即便恢复,可能也要拄着拐杖生活一辈子。杜巨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重新站起来!一定要拯救这个家庭!
小万琨的情况,凭经验只有早期康复介入才能恢复正常的功能可能让孩子不会残疾。康复初始,既要承受训练过程中的疼痛,又有完不成动作的沮丧,笼罩在车祸阴影里的万琨闷闷不乐。医身必先医心,康复更是如此!为此,杜巨豹进行了早期心理干预,试着带给孩子唱歌,也鼓励万琨的妈妈、姐姐陪他唱。渐渐地,孩子从跟着哼唱,到唱出声来,还露出了久违的笑脸,也愿意主动和周围人交流了。
整整60天,小万琨的康复过程就像解码通关一样。面颊、口唇等肿胀渐渐消了,但孩子的吞咽还没有恢复,但还需要鼻子里插胃管才能进食鼻饲和胃管依然插着,经口进食对正常人多么简单,但对于万琨却是难之又难要恢复正常生活,必须拔掉这些东西,再次学会吃饭。
杜巨豹,一个曾经在专家讲坛上侃侃而谈的教授,亲自喂小万琨吃下受伤后的第一顿饭,陪着他练习张嘴唱出受伤后的第一支歌……
孩子如期重返校园,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都认为是个奇迹。这小万琨早期康复的成功,让医院上下对康复医学有了新的认识,这有力的推动杜巨豹在宁城早期康复、重症康复、骨科治疗康复一体化的工作开展,真正的帮扶自此开始。
今年的“六一”儿童节,杜巨豹带着精心准备的书包、文具到学校看望小万琨。当看到他和其他同学一样,欢快的在操场上奔跑跳跃,从医近三十年的杜巨豹,忍不住泪流满面。
杜巨豹在学校和小万琨以及同学们合影
“作为一名康复科医生,我的使命不仅是让患者活着,更是要让他们最体面的回归社会,活得有意义!活得有尊严!活得有价值!这也是我到宁城医疗帮扶的意义所在。” 这是杜巨豹一直向记者重复的康复理念,他说在宁城的这一年他也不断向医院的临床医生絮叨这段话。
2
提携后辈,倾囊相授
2010年,当时的宁城县中心医院仅有一个康复室,成规模成建制的康复医学科尚未建立。但将康复理念融入临床科室,杜巨豹可堪是宁城县中心医院的启蒙人。现如今,宁城县中心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已经成长为拥有康复大厅和30张病床的科室。而杜巨豹也从不惑之年来到知天命之年。
一年里,杜巨豹接诊了患者6000多人次,成功康复疑难重症患者100多人。组织召开2019宁城首届康复论坛,推动康复治疗同质化,推动基层卫生院建立康复治疗单元,下乡往返义诊几十几个村庄,行程几百公里巡回义诊。期间,杜巨豹在宁城县长青村遇到了谢玉英,这位坚强的母亲四十年来为了照顾三3个“渐冻人”儿子而积劳成疾,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等多种疾病,生活在贫困的边缘。杜巨豹自掏腰包把她接到县中心医院,帮她成功康复,恢复劳动力,重拾生活的希望。
宁城县中心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杨凤军把杜巨豹在宁城的付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杜主任来了我们这,一点都没闲着,总想着为我们医院做事。”杨凤军说,杜巨豹主任在近一年时间里,统一科室思想、明确责任,切实加大帮扶工作力度,积极寻找帮扶工作突破点,对口帮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成效。
在杨凤军眼里,杜巨豹不仅有北京专家的专业担当,更有医者仁心的情怀。杨凤军说,为了方便北京专家回北京探亲,医院安排了专车接送。“但是杜主任每次回北京,都是自己拼车,他总是怕给别人添麻烦,而从不细说他为别人做了多少好事。”
“杜主任一直告诉我们:凡事从患者角度出发,切实考虑患者难处,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他为人和善,非常有亲和力,对待病人康复方面绝不含糊,他要求我们在做康复过程中,有任何疑问都要反馈,比如遇到康复效果不佳的情况,每每都要团队反复讨论,及时调整康复方案。”宁城县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窦丽娟谈起杜巨豹,用“如兄如父”表达对杜巨豹的印象,“在科室管理上,我一直学习杜主任以患者为中心的优秀品质,严抓科室康复及医疗质量,基层老百姓经济收入低。生病住院已经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后期的康复中,哪些是必须做的,哪些是首先要做的,让患者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康复效果。”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宁城县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为杜巨豹拍摄的祝福视频
2020年6月,是杜巨豹完成驻地帮扶返回北京的日子。宁城县中心医院院领导班子、部分科室的医护代表和患者、患者家属都来为杜主任送行。如此隆重的送行场面,是当地人对杜巨豹的尊敬和感谢。在宁城的300多个日日夜夜,杜巨豹也已经把宁城当做第二故乡,把病房当战场,把病人当亲人,在院出诊、临床教学、下乡义诊,与宁城结下了难以割舍之情。
送别相拥
3
京蒙帮扶情
在宁城,有一句广告词温暖陪伴了小城三代人:看病不用去北京,北京专家在宁城。在这句简单的话语背后,凝聚了包括杜巨豹在内的北京医学专家的奉献。
自1993年首轮京-赤对口支援项目正式启动,宁城县中心医院便先后与北京宣武、同仁、友谊三家医院“结了亲”。其中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和宣武医院对宁城县中心医院持续25年的传帮带,对该院住院患者转出率从当年的20%下降到目前的2%起到重要作用。
2012年,第二轮京-蒙对口支援项目再次启动。宁城县中心医院又受到北京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宣武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的青睐,延续了京城知名医院专家亲临指点的幸运。不仅如此,在医院创新发展的历程中,宁城县中心医院还与北京世纪坛医院、北医三院、安贞医院、北京市急救中心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得天独厚的帮扶,使宁城这个鲜为人知的县中心医院,近年来迅速崛起。不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规范化诊疗培训基地、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宁城协作中心、北京同仁远程网络会诊和眼验光基地先后成立,2014年还被正式确定为北京宣武医院血管外科汪忠镐院士专家工作站。2017年成为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宣武医院等多家医院的专科医联体。
杨凤军认为,在对口支援过程中,长期性和规律性是支援工作的最大亮点。
“对口支援,我们希望送来的是种子,而不是送粮食。”2018年1月21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和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中心医院的医联体揭牌仪式上,北京的专家发自肺腑地说。这同样是宁城县中心医院人的心声。宁城县中心医院目前有1500张床位、40个临床治疗单元,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全国文明单位等殊荣。这些荣誉,无疑是播种耕耘后的丰收。
2009年,宁城县中心医院成立北京专家预约联系处,一部24小时专人接听的电话,随时传递北京专家的来诊信息,并为患者提供“预约聘请专家、远程会诊转诊”等服务。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第一时间获悉北京专家的出诊信息,充分利用好北京专家的优质资源,宁城县中心医院还设立了移动短信平台,与全县305个自然村的村委会、400多家村卫生室的村医生建立了联系,每逢专家来院都会短信通知各村。随着新媒体的介入,微信公众平台、微信交流群、微信朋友圈,成为传递专家出诊信息最迅捷的传播手段。医院甚至把电视台、城区内的出租车顶灯、商业区、火车站、汽车站候车室的LED屏都利用起来,不放过任何向群众发布专家出诊信息的机会。
现如今,“看病不用去北京,北京专家在宁城”已经不是一句广告语,更是京蒙两地的友谊见证。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