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治不愈的“偏头痛”,竟然是心脏里的“小洞洞”惹的祸
“偏头痛”是现代人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症状或者疾病,紧张、焦虑、压力、失眠、咖啡、酒精、烟草、脑血管病、三叉神经痛、青光眼等都可以引起“偏头痛”。
有些患者常常因为剧烈的“偏头痛”而诱发恶心、呕吐、严重的失眠,甚至导致焦虑和抑郁。
这类患者首诊通常都去神经内科,经过去除诱因和一系列药物治疗后,发现有些人的“偏头痛”依旧存在。实际上,有些“偏头痛”的病因是心脏里面的“小洞洞”惹的祸。
心脏里面的“小洞洞”是什么?
心脏里面的这个“小洞洞”,是房间隔上面没有正常闭合的“卵圆孔”。
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左右心房之间的通道,用来给肺部供血。胎儿出生以后,随着肺循环开放,卵圆孔会逐渐闭合,如果3岁以后卵圆孔仍然没有闭合,就称为卵圆孔未闭。
房间隔是人体心脏左右心房之间的间隔,用来阻挡左右心房里面的血液混合。
正常人的左心房里面是动脉血,含氧量丰富,各种营养成分充足;而右心房里面的是静脉血,含氧量低,各种代谢废物比较多。
二种血液在正常的心脏血液循环中是不允许混合的。
卵圆孔未闭有什么危害?
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是这样的:
左心室
氧气和养份充足的动脉血从左心室出发,跨过主动脉瓣,进入主动脉及其分支。
主动脉及其分支
通过主动脉及其分支,动脉血到达了冠状动脉、脑部、躯干和四肢。
冠状动脉、脑部、躯干和四肢
经过末梢微循环,各个器官吸收动脉血的氧气和养份。动脉血变成了含氧气和养份低的静脉血。
右心室
静脉血通过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汇集到右心房,接着跨过三尖瓣,进入右心室。
肺动脉
右心室收缩,通过肺动脉瓣把静脉血泵入肺动脉。经过肺循环的氧合作用,静脉血又变成动脉血。
左心室
通过四条肺静脉,血液回到了回到左心房,跨过二尖瓣进入左心室,并开始了新一轮循环。
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如果房间隔上的卵圆孔没有闭合,右心房里面的比较“脏”(含氧量低,代谢废物多)的静脉血就有可能在某些情况(比如咳嗽、屏气、哭闹、潜水等)下通过卵圆孔进入到左心房,跨过二尖瓣进入左心室,从而进入主动脉。
主动脉血液供应的第二站(第一站是冠状动脉)就是头部,这种混合了“脏”的静脉血的动脉血进入头部以后,就可能造成偏头痛。
因为人体大脑是个特别敏感的器官,尤其是对于缺氧或者缺血的耐受性非常差,大脑如果4分钟没有血供,就可能导致脑死亡。
大脑时时刻刻需要保持充足的氧气供应,一旦低氧,就会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所以,没有闭合的卵圆孔,在某些情况下是导致偏头痛的原因之一。
卵圆孔未闭的另一个危害就是可能造成脑栓塞,右心系统的微小血栓通过卵圆孔进入脑循环导致不明原因的脑卒中。
根据UpToDate资料显示,14-30%左右的脑卒中是心脏导致的。
所以说,心脑血管不分家。当临床上遇到非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的时候,要想到卵圆孔未闭以及房颤的可能性。
如何发现和治疗卵圆孔未闭?
顽固性的偏头痛,经过了神经内科医生的常规治疗不见好转,可以到心内科查一下心脏彩超和发泡实验,看看有没有卵圆孔未闭的情况。
什么是发泡实验?
所谓发泡实验,就是在静脉里注射盐水,使其在右心室和右心房里产生微气泡,看看能否在左心房或者左心室里面发现这些微气泡(正常情况下应该没有)。
如果在1-3个心动周期内发现了左心系统的微气泡,说明可能存在卵圆孔未闭或者室间隔缺损。
如果在4-8个心动周期内发现了左心系统的微气泡,说明可能存在动静脉瘘,后者需要做肺血管造影来明确诊断。
如果我们发现了确实有卵圆孔未闭的情况存在,也排除了其他原因导致的偏头痛,则可以通过介入封堵的办法来使卵圆孔闭合。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大约1小时左右,需要术中超声配合,术后平卧12小时,次日可以出院。术后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半年,主要是防止封堵伞处血栓形成。
手术不影响日常活动和进行体育锻炼,高强度运动建议半年后再做更为安全。
另外,封堵伞材料是抗核的,并不影响核磁共振检查(3.0T以下的核磁共振是安全的)。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