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孩子屈光异常怎么办?远视储备到底有多少?
你知道吗?
我国青少年近视率排名世界第一
青少年近视问题
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
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
近视防控,从小抓起!
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作为近视防控联盟单位,于2020年10月9日开始组织6名医护人员分3组对医院辖区幼儿园大班儿童进行屈光筛查。
截至10月28日,已完成114家幼儿园13332名大班儿童的屈光筛查,其中:
以上数据显示,同比去年,屈光异常人数增幅较大,儿童近视防控刻不容缓。
不少人都不知道
什么是屈光度检查
屈光度检查可以说是
大众相对熟悉的一项检查
可以帮助确定被检者
是否有屈光不正
(即近视、远视、散光等)
屈光不正的程度如何
帮助判断被检者是否需要配镜
配镜的度数等情况
急!!!筛查结果提示宝宝有远视或散光,怎么办?
远视+散光≠有问题!
远视
出生后的宝宝,其实一开始都是远视眼!这是因为他们的眼球前后直径比较短,像一个立起来的球。近处的光线经过眼球折射后,成像的位置容易跑到视网膜的后面,所以东西得放远一些,宝宝才能看清楚。
等慢慢长大后,宝宝眼球周围的肌肉力量逐渐变强,产生更大的拉力,把眼球向水平位置拉伸,眼球的前后直径会越来越长,最终达到成人的正常形态。这时光线再经过眼球折射,就能恰好成像在视网膜上了,宝宝的视力也就变得正常起来。
散光
部分宝宝出生时,由于角膜或晶状体弯曲弧度不均,导致光线在视网膜上不能聚焦为一点,这就是散光。
大部分宝宝的散光,是基于遗传或发育因素,属于生理性。在正常范围内的散光度数,通常会随着眼部发育而逐渐降低,或保持不变,不会特别影响将来的视力。
但如果发现宝宝散光度数过高,或持续上升,又或者散光已经影响到宝宝当前视力,家长最好带宝宝到医院进行更全面的视力检查,并定期复查,由医生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干预治疗。
这么看来
如筛查结果提示宝宝有远视或散光
家长无需过于担心
大多数时候这些都属于正常情况
只要数值在一定范围内
家长注意定期给宝宝复查视力
了解视力的发展动态就好
据说小孩都有远视储备,这个储备到底有多少?远视储备能抵消近视吗?
远视储备跟近视有什么关系?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视力较弱,其眼轴较短,且双眼都处于远视状态(先天性近视眼的人除外)。
孩子到了4-5岁的时候,双眼会伴随200-250度的生理性远视。这200多度的远视可以作为“储备粮食”供“损耗”,“保护”孩子不患上近视。
而随着生长发育,眼球的前后直径相应延长,即眼轴不断增长,视力逐渐趋于正常。这时候这种生理性的远视就基本消失了,这一个过程被称为“正视化过程”。
那么!
宝宝的远视储备值
在什么范围内算正常呢?
大家可以参考下图
大致衡量一下
▼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
加上平时的不良用眼习惯
造成幼儿眼球“正视化”速度提前
过早耗尽远视的“本钱”
继续透支就会变成近视眼
孩子都还没上学,也要预防近视了吗?
0~6岁是孩子的“近视潜伏期”
很多家长认为预防近视是孩子上学后的事。事实上,0~6岁是孩子的“近视潜伏期”。对于6岁以前的儿童来说,远视储备非常重要,决定了孩子以后近视的概率。因此,在幼儿园开始就要保护眼睛,守护宝贵的“远视储备”。
近视
近视就是眼轴长长了,眼轴通常的范围是23.5-24mm左右,眼轴每增长1mm,对应的近视度数就增加300度左右。
那么,该如何保护孩子的视力呢?
时间控制
不要让孩子持续用眼太长时间,最好15分钟就能休息一下,看看远处,最长也不要超过半个小时。
距离控制
远视眼看近处的东西,调节负担会更大。对于小宝宝来说,即使是自己拿在手上玩玩具,也算近距离用眼,所以连续玩上十多分钟的话,大人最好能在3米以外的地方逗引他看看其他物品。
光线充足
平时应该尽量多带小孩到户外活动,户外的视觉空间更大,这样有助于眼睛放松,而且户外的自然光源,也对小孩的眼睛有好处。打网球、放风筝、骑车、登山等户外活动,不仅能更多地接触阳光,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阻断眼轴的增长,减少眼轴发育过快的风险。另外,紫外线能增加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使巩膜变硬,同样对减缓眼轴增长有帮助。
其他
不沉迷电子产品,眼保健操、OK镜、放松睫状肌类的药水等能有一定的预防缓解作用。
防控近视
除了要有良好的用眼习惯
合理均衡饮食
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外
还要做到
定期视力监测和眼视光全面体检
近视需从小防控
家长应该重视孩子视力问题
早发现、早防控!
-End-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于作者
资料来源:深圳市龙岗中心医院
运营服务:晶报社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