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吴帅:中国医生极少使用拒诊权

2020-11-05   吴帅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针对中山三院伤医事件,一位医生网友这样留言:“病人在选择医生的同时,医生也可以选择病人,医生不要什么病人都接,不讲理的病人,不要接!有精神状态不好的病人不要接,性子急的病人不要接,高风险的病人不要接,要求预期高的病人不要接!
 
我觉得这个观点非常切中时弊。尽管,某些细节有待商榷,比如太绝对化。
 
病人可以自由选择医院选择医生,对这个医生不满意,可以换其他医生。那么,医生可不可以拒绝病人呢?
 
我认为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当医生觉得这个病人可能给自己人身安全带来威胁时,比如醉汉和莽撞凶狠不讲理,当然可以拒诊。还有一种情况,当医生评估病人病情超过自己接诊能力,疗效不佳,应该拒诊。
 
前者是当不能确保自己人身安全,不要看病人。后者是当觉得对病人没有帮助的时候,不要看病人。
 
医生有这种独立判断意识非常重要。因为,外行的医疗管理者,总希望你什么病人都接诊,这样才能显示医院牛。还希望病人没有任何不满意,没有投诉才是好医生。还总觉得医生法力无限,只要认真,就没有看不好的病。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提出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骄恣不论于理的本质就是失智,失去理智,列为头等风险病人。诸如中山三院这类大量的血案已经揭示了这个常识。所以,我只要看到有戾气又自大的病人,基本不接。
 
轻身重财,意思是这个人看病不愿意花钱,想讨价还价。就是这个人把金钱身外物看得比生命健康还重要,不要治。说明这个人主次轻重缓急不分,稀里糊涂,不好治。
 
衣食不能适,这个人生活习惯不健康,连吃饭穿衣的本能就丧失了,不懂饥饿和温暖。
 
中国医生极少使用拒诊权,尤其是公立三甲医院医生,为什么?
 
管理中国医疗的是行政化思维,而不是市场专业化思维。这种思维特征是,不能出事情,不能有投诉,不能拒诊,不能让老百姓不满意。而后者坚持的是专业管理,评估效率和价值,还有风险收益。
 
医生群体的话语权非常小,什么样的病人都有,拒诊如果没有医院管理层面的撑腰,那医生就成了异类,你和大家不一致了。
 
对医生工作评估重数量而轻质量。医生只要看数量足够多的病人,开足够多的处方,医院绩效就是优秀。至于看不看得好病,疗效怎么样,在这个制度体系内,不是考核重点。
 
所以,在这种或明或暗的规则下,拒诊权都被集体遗忘了。只有在这种极端事件的冲击刺激下,有某个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就应该拒诊!如果不能拒诊,也得要求保安或者警察及家属在现场,才能接诊。
 
这个要求过分吗?其实一点也不过分。
 
不要把后背留给暴力的就医者,前提是,医生要清晰这个拒诊的安全常识,重申权利和让权利落地。
 
你是家庭的一切,生命相比一份工作而言,命更重要。
 
制度滞后产生矛盾伴发高风险,但是多数人沉睡,早醒的你,要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再盲从回到睡着的行列中去,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
#中山三院,拒诊权,高风险,医生,病人,医疗#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