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褚珺 | 走过平湖烟雨,跨过岁月山河

2020-11-04   晔问仁医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七 七 二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褚珺

走过平湖烟雨,跨过岁月山河



人 物 介 绍



褚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普外科行政副主任,副教授。擅长:先天肛直肠畸形、儿童胆总管囊肿、各种肠道畸形、血管瘤疤痕修复、小儿唇腭裂等诊治。尤其在肿瘤患儿静脉输液通道建立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任上海抗癌协会实体肿瘤聚焦诊疗血管通道专委会组委,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急救及危重症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小儿整形外科学组委员。主要从事儿童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颌面外科畸形、肿瘤外科的诊疗及研究。参与主编专著3部,国内外论文20余篇。






1

从医之路

 



1971年,褚珺出生在上海,她说,从小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  

 
褚珺的父亲褚新奇,是我国著名的航海医学专家、海军卫勤研究专家,也是名闻遐迩的南海舰队第一艘潜艇上的军医。  

 
“爸爸,你们在潜艇里吃什么?”  

 
“吃罐头,艇里什么罐头都有啊,午餐肉、牛肉、水果……”  

 
“那么多罐头,真幸福呀!”  

 
多年以后,褚珺还记得父女俩这样的对话,后来她才明白,当年潜艇出海远航,吃不上新鲜食物,大多靠罐头食品。于是,保障潜艇指战员的健康,这副担子便落在父亲肩上。  

 
褚珺常常几个月听不到父亲的信息,她知道,那一定又是出海去了,但不知道父亲去了哪里,只有几个月后父亲归来,才会给她讲蓝天大海,以及边远海岛上的见闻。海鸥的叫声有多么好听,海龟的步伐有多么笨拙,渔民对战士有多么亲热,这些故事,听得褚珺心驰神往。  

 
父亲热爱自己的职业,他希望孩子也能像他一样,做一名军医,甚至为褚珺规划了军旅人生。  

 
“虽然我想学医,但是我还想去看看不同的世界。”褚珺说,当年的选择,多少有些年少的叛逆。  

 
褚珺考进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一专业选择就是儿科系。她说,自己有一颗童心,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孩子像初升的太阳,未来有无数的可能性,做一名儿科医生,也许会老得慢一些。”  

 
1994年毕业分配,褚珺进了新华医院小儿外科。  

 
“选择外科,是喜欢外科的干脆利落,立竿见影,容易获得成就感。而且,我从小动手能力强,尤其喜欢掌勺,高中毕业时,亲手烧了一桌美味,请老师和同学们打牙祭。”  

 
喜欢动手,胆子也大,不到几个月的住院医师褚珺,就跃跃欲试了。  

 
“比如,阑尾炎手术,我两个月就可以脱离上级医生的指导,独立完成。”胆大的背后,其实是心细和用心,早在大三实习阶段练习缝合,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打结,虽然褚珺已经做得十分漂亮了,回到寝室后依然会反复练习。  

 
进新华医院的第一年,褚珺就崭露头角,被评为医院的先进工作者。每天早上7点,她就出现在病房,查房、换药,忙得双脚不点地,等把这些琐事全部安排好,主任开始查房,见一切井井有条,常常对这位年轻的住院医师赞许有加。  

 
1998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成开业,著名的小儿外科专家陈其民教授带队组建小儿外科,褚珺随陈教授来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2
心无旁骛  



“老师的刀法,无出其右,叹为观止。    

 
陈其民教授,在国内小儿外科领域享有盛名,对儿童的先天性畸形,复杂的肝胆及肛肠疾病有丰富经验。说起陈教授的刀法,褚珺钦佩不已。  

 
“技术精湛,刀法细腻,在手术台上一气呵成,宛如行云流水。而且,他的每一步动作像是标准化设计出来的,充满美感。老师不仅有独到的手术理念,还非常重视创新。印象很深的是,一例连体姐妹做手术分离,老师在做分离手术前,亲手设计了一张有特殊功能的婴儿床,分离手术后,把孩子放进这张婴儿床,可以很好地把脊柱神经保护起来,避免术后处理不当造成截瘫。”褚珺说。  

 
陈教授不仅精于专业,而且善于传道受业。褚珺还记得,老师放手让她独立操刀的第一台大手术,是一个胆总管囊肿,也是小儿外科三大经典手术之一。  

 
这台手术,褚珺记忆犹新。  

 
小病人才三四岁,半年前,已经在外院做过一次手术。当时做了五六个小时。送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病房,陈教授对褚珺说,你去做。褚珺的脑子“轰”地一下,她心知,严峻的考验来了,这是一台大手术,而且自己首次独立主刀;更为甚者,这台手术是“二刀”,结构已经破坏,黏连严重,难度远高于首次手术。  

 
那天,陈教授在走廊里泡上了一壶铁观音,静静地喝茶。  

 
褚珺带着一个进修医生上了手术台,情况果然十分复杂。稳定了心神,褚珺从容下刀,她保持冷静,沉着应对,手术做了五个小时。等差不多结束,陈教授走进手术室,他查看手术情况,点点头,回到走廊,把一壶茶一口饮尽,满意而去。  

 
“其实,我心里是有底气的,老师就在门外保驾护航。很多年轻医生都是这样,手术已经过关了,但是心理还不过关,内心不够强大。老师就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直到现在,在一些创新的手术中,包括门脉高压血管吻合手术等,老师还是这样引导。”  

 
在陈其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褚珺苦学技术,心无旁骛。  

 
褚珺的手术风格受陈教授影响,刀法流畅,没有多余的动作,而且,她对手术的整体设计思路清晰,术前准备工作细致。如果遇到复杂的手术,她会摊开一张纸,在焦虑的家长面前画一张图,解释手术的大概方案。  

 
“患儿的家长,大多是不具备医学背景的,画图的目的,是告诉他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疾病,手术将如何进行,从哪里展开,手术的风险是什么……” 褚珺说,每一个手术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必须让家长明白,“明白了,就缓解焦虑了,才会感到心里踏实。”  

 
褚珺的手术,有个最为明显的特点——“掐时间”。  

 
有人说,褚珺的手术节奏是精准的,有事先规划好的频率。这在外科医生看来,也是较为少见的。  

 
“时间是由自己掌握的。我的手术几乎是卡着点进行,没有废动作,没有预料之外的出血。预计一个小时完成,基本就是一个小时,然后手术连台,一台一台接着做,我的助手们也很开心,他们一般都可以准点收工。”  

 
这样的功力,背后的逻辑是:娴熟的解剖基础、术前精细的计划,再加上精湛的术中技巧与把控。  

 
褚珺的性格开朗乐观,她说,骨子里还是受到父亲军人气质的影响,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拦住去路。迎难而上,不言放弃,但凡有一丝可能性,就会拼尽全力。  

 




3
挑战疑难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普外科,手术种类繁多,用褚珺的话说,除了心和脑,从头到脚各种外科疾病样样都要管,而最多的就是畸形,包括先天性肛直肠畸形、各种肠道畸形、小儿唇腭裂等,这对一个小儿外科医生来说,常常还要跨学科合作,挑战极大。  

 
“一把手术刀,对付的是普外科各路病妖,我治疗的原则是:一定要站在孩子未来人生的立场上,而且是顾及到患儿所在家庭的将来,这样的手术才有价值。”  

 
褚珺讲起了最近遇到的一例患儿。  

 
这是个才2岁的小女孩,来做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这本是一台非常常见的手术,并不复杂,但是,这一次,上了手术台,打开腹壁,褚珺的这把手术刀停顿了几秒钟。  

 
因为,她发现,女孩的子宫只是一层薄薄的膜,而且,女孩的两个卵巢,只有一侧发育正常,另一侧发育很差。更为严重的是,子宫下面本该连着的阴道,竟然缺失了。  

 
“后来查了文献才知道,这是一种罕见的生殖系统畸形,五万个孩子里有一例。孩子的性别需要十年后重新定义。而且这种疾病,往往等到青春期月经不来,才会被发现。而目前能做的,只有等待,随访。”  

 
提前看到了疾病的真相,如何跟家长解释与沟通成了难题。褚珺清醒地知道,沟通的好坏,决定家长将来的心态——漫长的等待,年轻的家长始终背负一层阴影,等待命运的宣判,这是沉重的煎熬。  

 
“本来是开个疝气,突然要被告知这些,家长肯定无法接受天真可爱的女儿要面临这么艰难的人生。但是,作为医生绝对不能隐瞒,孩子只有两岁,目前来看,至少没有发育完善,但是以后还能不能发育,需要密切观察,最终的结果如何,谁都不好说。早期可以不做处理,随着医学的发展,也许有新的机会。”  

 
在褚珺耐心的解释和沟通下,年轻的家长表示,虽然一时间难以接受,但是一定会善待这个女孩,陪她慢慢长大,一同克服人生的各种风霜雪雨。  

 
随着诊断和治疗罕见疑难病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科室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患儿来自全国各地,外地病人数比例占70%左右,部分患儿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目前,光是高难度的连体儿分离手术,科室已经做了4对,手术成功率100%。  

 
“小儿普外科是一个庞杂的学科,不像成人外科分了许多亚专业,涉及各个脏器,需要不断去学习,付出更多精力。好在,多花一份精力学习,就有可能多换回一个冉冉升起的小生命,念及此,便不知疲倦。”褚珺说。  

 



#褚珺,手术,外科,畸形,疾病,医生#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