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护理学》第四章 入院和出院的护理(卧位)
病床:实用、耐用、舒适、安全。
卧位
主动卧位:病人活动自如。
被动卧位:无力变换卧位,被他人安置的卧位。
被迫卧位:虽有变换卧位的能力,但由于疾病的影响,被迫采取的卧位。
一、仰卧位
1.去枕平卧位
适用:
①昏迷或全身麻醉未清醒的病人。可避免呕吐物误入气管而引起窒息或肺部并发症。
②椎管内麻醉或脊髓腔穿刺后的病人。可预防颅内压降低而引起的头痛。
2.中凹卧位(休克卧位) 抬高头胸部约10~20°,抬高下肢约20~30°
适用:休克病人。抬高头胸部,有利于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功能,从而改善缺氧症状;抬高下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增加心输出量而使休克症状得到缓解。
3.屈膝仰卧位
适用:胸腹部检查或行导尿术、会阴冲洗等。该卧位可使腹部肌肉放松,便于检查或暴露操作部位。
二、侧卧位
适用:
(1)灌肠,肛门检查,配合胃镜、肠镜检查等。
(2)预防压疮。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可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
(3)臀部肌内注射时,下腿弯曲,上腿伸直,可使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4)单侧肺部病变者,可视病情采取患侧卧位或健侧卧位。
三、半坐卧位:上半身抬高30°~50°,再摇起膝下支架,以防病人下滑。
适用
(1)某些面部及颈部手术后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减少局部出血。
(2)胸腔疾病、胸部创伤或心肺疾病引起呼吸困难的病人。此卧位借助重力作用使膈肌下降,胸腔容积增大,减轻腹腔内脏器对心肺的压力,肺活量増加,部分血液滞留于下肢和盆腔脏器内,回心血量减少,从而减轻肺淤血和心脏负担,有利于气体交换,使呼吸困难的症状得到改善;同时,有利于脓液、血液及渗出液的引流。
(3)腹腔、盆腔手术后或有炎症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使腹腔渗出液流入盆腔,促使感染局限,利于引流。因为胶腹膜抗感染性较强而吸收较强,故可防止炎症扩散和毒素吸收,减轻中毒反应。同时采取半坐卧位还可防止感染向上蔓延引起膈下脓肿。此外,腹部手术后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松弛腹肌,减轻腹部切口缝合处的张力,缓解疼痛,促进舒适,有利于切口愈合。
(4)疾病恢复期体质虚弱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有利于病人向站立位过渡,使其逐渐适应体位改变。
四、端坐位
适用:左心衰竭、心包积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病人。由于极度呼吸困难,病人被迫日夜端坐。
五、俯卧位
适用
(1)腰、背部检查或配合胰、胆管造影检查时。
(2)脊椎手术后或腰、背、臀部有伤口,不能平卧或侧卧的病人。
(3)胃肠胀气所致腹痛的病人。采取俯卧位,可使腹腔容积增大,缓解腹痛。
六、头低足高位 床尾用支托物15~30cm。此卧位易使病人感到不适,不可长时间使用,颅内高压者禁用。
适用
(1)肺部分泌物引流,使痰易于咳出。
(2)十二指肠引流术,有利于胆汁引流。
(3)妊娠时胎膜早破,防止脐带脱垂。
(4)跟骨或胫骨结节牵引时,利用人体重力作为反牵引力,防止下滑。七、头高足低位 床头用支托物垫高15~30cm或根据病情而定。
适用
(1)颈椎骨折病人作颅骨牵引时,用作反牵引力。
(2)降低内压,预防脑水肿。
(3)颅脑术后病人
八、膝胸卧位 若孕妇取此卧位矫正胎位时,应注意保暖,每次不应超过15分钟
适用
(1)肛门、直肠、乙状结肠镜检査或治疗。
(2)矫正胎位不正或子宫后倾。
(3)促进产后子宫复原。
九、截石位
适用
(1)会阴、肛门部位的检查、治疗或手术,如膀胱镜、妇产科检查、阴道灌洗等。
(2)产妇分娩。
轴线翻身法 转向侧卧翻转角度不超过60度。
为手术病人翻身前应先检查伤口敷料是否潮湿或脱落,如脱落或被分泌物浸湿,应先更换敷料并固定妥当后再翻身,翻身后注意伤口不可受压。
平车运送
挪动法:将平车推至床旁与床平行,大轮靠近床头制动。
将病人上肢、臀部、下肢依次向平车移动;
协助病人回床时:应先移动下肢,再移动上肢。
一人搬运法适用于上肢活动,自如体重较轻的病人。
平车推至床旁,大轮靠近床尾,平车与床成钝角。
二人搬运法 甲:一手伸至头颈、肩下方一手指至腰下方;乙:一手臀部下方,一手膝部下方
三人搬运法
甲:头颈肩及胸部
乙:背腰臀部
丙:膝部及双足
All over the place was six pence,but he looked up at the moon.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头抬看见了月亮。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