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手术结束前30min,这些问题应该值得麻醉医生关注
本文由“麻醉逻辑”授权转载
平稳的生命体征
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其中最重点是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以及适不适合随后的苏醒拔管。
合适的出入量差
出入量的统计绝不应该是手术最后才做,大型长时间手术最好每1-2h就统计一次;对于最后的出入量差(一般为净入量),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不同的手术可以千差万别;一般来说,对于术前无明显休克的患者出入量:成人在500~2000ml,小儿不超过24h生理需要量,容量监测能提供更个性化评估。同时需要强调的,对于老年、心肺功能较差等患者,需要考虑全麻苏醒后容量血管张力恢复,相对容量会增加,可能会增加心肺负担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完善的镇痛
在临床上工作多年的麻醉医生,都知晓完善的镇痛在患者苏醒期有多么重要,这也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一般建议手术结束前20~30min开始做好苏醒期的镇痛,可使用的药物有很多,推荐舒芬太尼;更佳的耐管、安静无躁动的苏醒体验都得益于完善的镇痛,其是高质量苏醒的前提。
缓慢降低镇静深度
病人苏醒,意识恢复是先决条件;现使用的全麻维持药物维持时间短、意识恢复快,但快速降低镇静药物浓度或催醒患者可导致术后谵妄、延迟性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对于七氟醚,大流量快速洗脱可能增加术后谵妄的发生率,而丙泊酚苏醒拔管时的镇静深度更深,耐管、苏醒质量可能更佳;建议对于长时间术中吸醚维持的患者,临近手术结束前0.5~1h关闭吸入麻醉(维持小流量),更换成丙泊酚维持至苏醒,可能效果更好。除此之外,仍需要考虑右美、咪达唑仑等中长效镇静药物对苏醒的影响。
无任何肌松残留
当然,苏醒时无任何肌松残留是很难做到的,但要以此为信念。麻醉相关的术后并发症超过50%与肌松残留有关,肌松残留在苏醒期百害而无一利,只要怀疑肌松残留影响呼吸,就应该在合适的时机拮抗。
稳定的内环境
肺换气功能、酸碱平衡、电解质、贫血以及微循环都可以通过一次血气分析洞悉。如有条件,在手术结束前30min做一次血气分析非常必要,此时一般不会出现容量的大波动,且发现内环境有异常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改善。
温暖的体温
这个形容可能并不恰当,但术中低体温仍是麻醉医生很容易忽视的问题;术中保温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术后苏醒时低体温的不良反应更加直观;在寒战中苏醒的患者会让你之前的各种准备付之一炬,因为一旦术后发现体温降低,再来补救效果一般很缓慢,并且多数患者会记得自己手术后醒来:真的很冷。
免责声明:
本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END—
米勒之声编辑部
米勒之声,用心相伴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