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于互联网医疗之浅谈

2020
11/01

+
分享
评论
肾尚科技
A-
A+

“互联网医疗”  这个词自互联网时代的大幕开启的那一刻起就随着一波又一波的信息化浪潮涌动不息。从2012年达到高潮至今都是互联网最关切的话题,如今也成为了互联网最深的痛。多年来“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呼声不绝于耳,政府也屡屡痛下决心,但好像并没有因为众多互联网医疗公司的涌入而消减,反而是一波又一波的公司倒在了各种暗礁之中。正因为有了这些公司的不断探索,才使得过河的石头慢慢显现出来、越来越多。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已经浮出了水面的石头。

是什么造成了互联网医疗的痛

一、“高频”与“低频”之痛

首先对于C端,对于每个个体来讲,看病买药是低频次和随机的事件,由此带来的获客成本必定极高,忠诚度和使用习惯也极难培养。加之医疗行业天生自带的社会公益性质似得加收服务费也很有限。“使用频次”对于互联网公司的意义大家都再清楚不过,如果没有一定频次的用户甚至都不能算作是你的用户。

但是站在B端,对于医院或医生来讲,提高看病的质量和效率却是个高频和必然的需求(个别利益诉求高于医疗伦理的无良医院除外)。特别是各地的三甲医院,医生也希望在有限时间里看好每一个病人,做出对病人最有利的决策。但完成巨大的门诊数量和好的门诊质量之间仿佛永远无法两全。在这个部分计算机、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却有着天然的优势。至少可以先帮助医生提高看病质量,再通过人工智能等方法提高数量。

二、数据价值之痛

作为流量汇集的有些挂号平台已经号称汇集了百万、千万级的用户数据,但是这些数据只能呈现“谁曾经有过看病的需求?”的问题(甚至相当比例是代家人挂号),但是“看的什么病?”“病到什么程度?”“该怎么样治疗?”等核心数据却无法触及。不能切中核心问题的数据价值非常有限,加上看病需求的不可预知性,这些数据能否为将来用作导流都变得非常可疑。 

业界对大数据的认识已经从“大数据”朝着“精数据”的方向形成了共识。“我知道哪一百万人看过病!”和“我知道哪一万人有什么病、病症处于什么阶段、正在进行什么样的治疗!”,价值大小的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在医疗行业,获取精准数据之争才是王道。然后才是数据价值如何转换成商业价值的问题。否则所谓的医疗大数据只能沦为“2VC”的表情包。

三、医疗资源之痛

这里的医疗资源主要是医生,而医生离不开医院的公信力作背书。我们都知道一个好的医生是不缺病人的,即使可以在线上进行问诊,且不说目前医疗问诊的首诊见人的原则,医生又有多看重线上问诊带来的分成?不知道有没有人统计过,有哪一次线上问诊不是以医生建议病人到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以确定到底是什么病作为结束语的?即使在线医生确信看出了病,却又不能开出处方;即便开出了处方,那些只能在医院才能凭处方买到的药又该怎么办?

在线问诊除了可以起到去医院看病前的导诊作用,对于病情的判断和诊治作用是非常有限和让人放心的。

痛定思痛

一、从B端切入急医院(生)之所急。医院(生)要的是提高(至少不降低)看病效率,看病质量。同时获得学术研究数据支撑、完成质控要求、提高管理能力。同时选择从慢病管理入手,可以最大化的发挥IT和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中国的医疗现状都是“急诊式”医疗,有明显不舒服的病灶发生的时候才去医院,重“治”不重“防”!医生也习惯这种方式,来了就看,该说的都说了回去之后做不做得到、做的好不好不知道。下次复发了再去医院看,如此恶性循环周而复始。特别是看慢性病的医生没有病人包括在院内院外的连续、完整的病理数据,只能根据门诊检查的切片数据进行问诊,存在着很高的误差概率。道理所有医生都清楚,但是现状却只能如此,这恰恰是信息技术可以很好发挥的地方。换言之,慢性病医生对数据的依赖性相对于急性病医生更大、数据连续性要求更高,这就是互联网医疗或者说移动互联网医疗可以弥补并较短时间内见效的短板。

二、深度参与医疗行为全过程

首先划分清楚分工界面,避免越俎代庖,坚决不做自己专业不懂的事,专注只做好医生做不了的事。然后站在主治医生的角度提供一套门诊系统和院外管理的APP系统,将门诊的数据做系统性、连续性地展示供医生做决策用;对病人的院外行为进行任务式管理;将病人的院外数据实时进行记录供下次复诊时参考。这样就很好地形成了一个封闭的从数据产生到使用的完整链条。

三、体系化服务

“互联网”+“医疗”的内涵不仅仅是医疗专业信息化,IT系统化;也不是把医院、医生或者病患搬上APP就万事大吉。要让互联网专业与医疗专业形成一个互相融合,共生共赢的有机整体运转起来,需要互联网人对医学进行体系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时对医疗对象提供一个完整体系的服务或服务体系。这里面可以借鉴很多发达国家或地区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不仅仅提供IT服务、系统集成服务更要有提升医生使用系统能力、将诊疗标准化的服务能力。能够在一个完整知识体系的支持下进行定期的培训、论坛、交流等活动。一方面帮助系统的使用者(医院或医生)能够借用系统来提升医疗质量和数量;另一方面也要帮助病患去提升依从度,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和习惯的培养。

只有当这样一个有机的结合才能将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最大化。只有在这样的一个机制上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医学价值进而实现商业价值。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慢性病,互联网,医疗,管理,服务,体系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