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生病,山珍海味摆面前都没胃口?
平日里,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生病时,食欲大减,甚至是茶饭不思。心想,莫非是身体为了自我保护,不给有害细菌、细胞提供能量,来“饿死”它们?
此类说法尚未有科学依据支持,但我们生病不适,胃口不佳也确实存在,到底是什么在我们生病时,“偷走”我们的食欲?
一生病就胃口不佳,或许是你的肠道菌群失衡,发出的“抗议”信号~
肠道作为我们“第二大脑”,通过肠道菌群来影响我们的饮食、情绪和免疫调节。
我们的“第二个大脑”跟“第一个大脑”有许多共同特性。比如它也是由多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组成的,而且也拥有胶质支持细胞。事实上,科学家认为肠道神经元产生的多巴胺,就跟“头顶大脑”产生的一样多。
在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食欲过程中,食欲相关激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食欲相关激素大多由肠内分泌细胞分泌,所以肠道菌群很可能通过胃肠激素来调节食欲。
同时,肠道菌群的代谢物或分泌物,如短链脂肪酸、吲哚和神经递质等,可以通过“菌群-肠-脑”轴,也会影响中枢神经调控食欲。
所以,当我们身体不适时,常会出现不想吃东西,毫无动力的沮丧情绪。这个时候要注意啦!可能是肠道中的菌群在提出抗议的信号。
问题来了,在身体不适的时候,我们又能如何帮助自己调节肠道菌群?
小伙伴,当你感觉肠道不适、食欲降低,别担心,或是在提醒你要注意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啦~
此时不妨少食多餐,为自己及时补充营养和能量;同时,可适当补充益生菌。
人的一生中,益生菌占总菌数的比率呈现逐年递减的自然趋势:在初生婴儿和3岁前幼儿期保持在90%以上;在青少年期保持在60%左右;在中年期基本稳定在10%左右;60岁之后仅存1%-5%。
国内外已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使用特定的益生菌可以有效地进行改善肠道问题。
益生菌在欧美发达国家,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健康卫士。
相较药物而言,优质益生菌能在不伤害健康的前提下,预防和缓解腹泻、便秘、食欲不振等常见问题。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