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日」脑卒中多半都是“拖”出来的,名医解读常见误区
2020年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宣传主题是“医体融合,预防卒中”,口号是“科学运动,健康生活”。
脑血管和水管一样,用久了难免出问题,不过,水管坏了,换条新的就好,脑血管坏了,可不是闹着玩的,脑血管出现紧急的意外,比如破裂了、堵塞了,就是脑卒中,俗称「中风」。
脑卒中危害大
脑卒中是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2016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我国40岁以上脑卒中患者中,40~64岁的中年人群占近50%,而在40岁以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中年人群占比高达60%以上。
可导致肢体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 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重的特点,脑卒中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对我国中年人特别是劳动力人群形成了严重威胁。
针对脑卒中常见问题,昆明三博脑科医院院长张永力来给大家解读。
对脑卒中危险因素识别和干预,是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基础
张院长表示: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证明,脑卒中可防可治,早期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及规范化开展脑卒中治疗,是脑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基础,是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关键,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
1.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高龄(55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加);
性别(男性>女性);遗传因素;
种族(黑人>白人,中国人和日本人发生卒中的风险也较高)。
2. 可干预的危险因素:
疾病: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病、血脂异常、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镰状细胞贫血、绝经后雌激素替代治疗、肥胖、其他(代谢综合征、口服避孕药、睡眠呼吸障碍病、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和感染等);
生活习惯:饮酒过量、膳食和营养、运动和锻炼等。
脑卒中常见的误区
1、定期输液疏通血管,预防脑卒中
部分人认为可以定期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管,可以消除血栓,疏通堵塞的血管,就不得脑血栓了。
张院长:实际上,真正有效的只有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小时内,应用特殊的溶栓药物,挽救处于缺血边缘半暗带的组织,才能达到上述作用。日常预防靠平时控制危险因素,长期规律口服药物,定期复查等健康生活方式。
2、盲目迷信,甚至依赖神奇、特效保健品
生活水平的提高,受到广告和虚假宣传的影响,过分相信、依赖保健品。
张院长:应用保健品替代正规治疗,危害极大。首先,保健品不是药物,它是治疗的辅助品;其次,有的保健品有效性并未接受科学临床试验研究,不但耗费钱财,还可能延误疾病。
3、只有老年人才会得脑卒中
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年轻人生活压力大,进食油腻、油炸食品,缺乏体育锻炼、熬夜、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诱发脑卒中的发生。
张院长:任何年龄都有可能发生脑卒中,而且近年来,脑卒中发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应该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
4、出院后就可以不再吃药了。
张院长:脑卒中复发率高,很多人因为复发再次入院诊治,实际上脑卒中即使肢体康复,而血管不一定好转,需要遵医嘱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同时按时复诊,指导治疗方案。
5、发病后不着急,等一等,找找熟人。
部分患者发病后存在侥幸心理,如“兴许过会症状就好了”;自行在家吃药或在诊所点滴输液;还有向熟人打听,等待结果等现象比比皆是,措施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延误病情。
张院长:对于脑卒中患者,时间就是生命。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黄金4.5小时或6小时静脉溶栓时间窗及6小时动脉取栓时间窗,越早接受专科治疗,血管再通率越高,并发症越少,越有希望恢复健康,一旦延误发病时间窗,将有可能致残甚至死亡的风险。
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牢记“中风120”识别法,一旦发生脑卒中,快速识别,迅速到具备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救治。
脑卒中: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一级预防:疾病发生前的预防,即对有卒中倾向、尚无卒中病史的人,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控制各种可控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生的目的。
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经有脑卒中症状或已发生卒中的患者而言,这些人需要预防再次发生脑卒中,此时除了继续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外,还需根据卒中发生的具体原因进行干预以预防再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