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马源
来源:健康县域传媒
与蒋院长的初识是在9月26日,由《健康县域传媒》联合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主办的2020年第二届中国县域大会暨致敬“中国县域抗疫英雄”特别峰会的采访间。当时,他身着一身黑色西装,眉宇间尽是自信。
四川绵竹市人民医院院长蒋欣
“成长”百年老院“行稳致远”
他身兼两职,既是拥有20余年临床经验的儿科专家,也是四川省一个有着50万人口的县医院院长。他说,“作为医生,我只想为救治患者拼尽全力,作为院长,我更想通过制度的建设,造福一方百姓。”这浑然天成的“使命感”让人为之折服。或许,对于他来说,从专家到院长,只不过是一次名称上的变化罢了。
2017年6月绵竹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启动深化办医合作,绵竹市人民医院正式揭牌冠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竹医院”的第二名称。10月,蒋欣被外派到绵竹市人民医院担任院长,“说起与绵竹市人民医院的‘结缘’,其实并非偶然,而是早有‘溯源’。”蒋欣讲道,绵竹市人民医院距离华西医院只有90公里,在历史起源上,它们都来自英美教会,“关怀服务、仁爱济世”的精神,便就至此传承了下来。“同根同源”的发展历程自然也就成为了两家医院“联姻”的“红线”,而曾长期担任基层教学点的经历又加强了彼此间的情谊。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医联体建设的稳步推进,“华西-绵竹”医联体在绵竹市人民医院落地生根。深化办医合作三年来,蒋欣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作用”,不断探索和实践医联体建设发展新路径,百年老院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目前,医院编制床位800张,实际开放床位935张,现有在职职工1254名,四川省甲级重点专科5个,德阳市级重点专科5个,在省内同级医院中名列前茅。在2020年最新发布的2019年度艾力彼“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中,绵竹市人民医院排名全国县级医院279名,位列“2019县级医院300强”,为德阳地区唯一入榜县级单位。
循着蒋欣院长的讲述,绵竹市人民医院的医共体建设之路也就缓缓浮现了出来。
审时度势搞清自我优势
初为县级医院院长,蒋欣深知政策环境和患者需求等方面的重要性,他不畏艰难,积极思变,主动应变,科学谋变。在推进县级医院发展的路途上,把华西的文化、医疗服务、医疗资源等与地方结合,让一家县级医院变强的同时,探索构建“以病人为中心”的村—镇—绵竹—华西四级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带动整个县域共同发展的目标,改变国内很多医院医联体、医共体之间“断层”的现状。目前,绵竹已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列入首批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名单。
谈到绵竹市人民医院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方面的成绩,蒋欣甚是谦虚,“绵竹的医共体建设总结出来,其实就是一句话,国家规定该‘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相较于大医院的医联体建设,县级医院在医共体建设方面就要搞清楚自身优势。就拿我们绵竹医共体来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我们自身的优势。”
随后,蒋欣直言“我们最大的优势和创新点就是上连华西,下连接基层。也就是把全国最顶级的三甲医院与最基层的村镇卫生院形成有机的结合体,我们作为中间的核心和纽带,上连华西加强医联体建设,下连乡镇做县域的紧密性医共体,真正的实现了村—镇—绵竹—华西四级医疗网络,形成了‘1+1,1带N’的管理模式,既增强了城市大三甲医院、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的紧密性,又促进了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从而助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飞跃和提升。”
在大医院的耳目熏染以及与生俱来的聪慧,促使蒋欣早就具备了一名院长该有的“素养”。为此,他深知,在县级医院医共体建设过程当中,要始终突出政府职能这一条。“忽略了政府职能这一条,便也就失去了,做医共体建设的初衷和本质。”蒋欣坦言。
“自我剥离”给了下属卫生院一颗“定心丸”
被问及为什么要采取“1+1,1带N”这种模式,蒋欣的回答更是大胆,他举例道,“医共体建设的最初,是需要政府帮扶的,而这种帮扶就是一种另类‘扶贫’,断然是不能长此下去的。坦白一点的话,就是‘扶贫’是不能‘扶’一辈子的。”稍作停顿后,他接着说道。“要做好医共体,最重要的就是让基层活下去。强基层是关键,基层卫生院活下来,活得越好,医共体才能更健康的发展。”
“结合当地‘环境’医共体建设也当‘因地制宜’,因此我们审时度势学会了‘自我剥离’,在提高县域医疗同质化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在政府的支持下,2018年12月,绵竹市区域消毒供应中心、病理中心等四个服务中心正式挂牌运行,逐步实现医学检验、病理诊断同质化管理,减少重复检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在医疗质量把控上,给下属卫生院吃了一颗‘定心丸’。” 蒋欣如是说。
另外,结合华西—绵竹医联体建设,在具体实践中把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的做法,复制到了县域内乡镇卫生院,以提高乡镇卫生院参与医共体建设的积极性。2018年12月,作为绵竹首家医共体联盟单位的孝德镇卫生院,正式挂牌为“绵竹市人民医院孝德医院”。
挂牌之后,绵竹市人民医院便立即通过采取远程教学、远程会诊、远程网络,与华西医院实时沟通、交流的“在线+在位”的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帮扶孝德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并同步实施“影像中心”“心电中心”“病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四个区域医疗服务中心的建设。
对此,蒋欣说道,“这些做法是为推进区域内医疗同质化管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今,通过类似联动,绵竹的医共体建设实现了与周边N家乡镇卫生院的同步发展,不仅让县域医疗水平获得了整体提升,也方便了区域内的患者在‘家门口’看上华西医院大专家,并享受到一流的医疗服务。”
孝德卫生院的成功试点,让大家信心大增,又先后启动了绵竹—新市、绵竹—土门等医共体建设,最终形成辐射孝德镇、清道镇、新市镇、土门镇、玉泉镇五个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资源整合。这也使得绵竹县域内医共体建设轮廓初显。
但最初在选择医共体联盟单位时,他们也做了大量考察。“我们做医共体,并不是要让这些卫生院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去做,要有侧重、术业专攻,帮助它们实现自我‘造血’,也让来卫生院看病的患者能看得好病。”蒋欣着重说道。
就此,绵竹市人民医院给各卫生院均提供人才和技术的输出,根据乡镇卫生院规模的大小,采取不同的输出方案。据了解,给规模较大的乡镇卫生院下派1个副院长、2个学科主任,其他的乡镇卫生院则是下派1个副院长,1个学科主任。
“前置”思维,为双向转诊直通车“开路”
在建立区域双向转诊系统的基础上,蒋欣还提到了一个创新性的举措,就是把基层医生的培训与分级诊疗相结合。他具体说道,“我们要求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定期来参加培训学习,对他们来说,继续教育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还把每周华西医院教授的培训向整个德阳地区开放”。
从目前的国家形式来看,以“糖尿病”为主的慢病疾病被下放到了乡镇卫生院救治。从而就可以看出了未来乡镇卫生院的定位。蒋欣进一步详细解说道,“未来,乡镇卫生院包括村卫生室的医生有80%的可能会从事家庭签约,基本公卫服务以及上门服务工作,而只有20%真正有能力且是有意愿的医生才能让他们从事基本医疗。”为此,这就需要县级医院加强他们的培训,包括业务方面的指导,甚至是提供更好的进修学习机会以及绩效方面的倾斜。
只有将基层真正的做起来,县级医院所处的“承上启下”功能才能得以发挥。此外,随着双向转诊系统的完善,绵竹市人民医院还规定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必须参与整个过程的学习。若患者是从乡镇卫生院转到县医院做手术,乡镇卫生院医生要亲自“送”患者到县医院,并做到围手术期的全程参与。等到患者病情好转,只需术后康复护理时,还要负责把患者“接”回去。
“其实他们只要能做到一旁见习都可以,把固定会议室的培训课提到实践中,这对他们的个人能力提升是非常有效的,也对后期康复护理也很有帮助,因为他们可以非常清楚病人的情况。”蒋欣语重心长地说。
在加强乡镇卫生院自我“造血”的功能上,蒋欣还提到了另一个创新性举措。在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上,绵竹市人民医院“自掏腰包”买设备,把自助缴费、挂号一体机等整个门诊系统“迁”至乡镇卫生院。让患者一进医院的医疗就诊等候大厅就能看到,并在每个门诊大厅专门设置“绵竹市人民医院医疗服务点”,达到县人民医院的门诊业务前置到各乡镇卫生院的目的。
对于那些只需要单纯的开检查处方单,以及乡镇卫生院便能处理的常见病患者,通过这样的“前置”便自然而然的留在了乡镇卫生院;那些必须到县人民医院检查并接受治疗的,比如:核磁共振等,患者还可以先在自己所在镇卫生院里预约挂号、现场缴费。蒋欣谈道,“等到了预约的检查时间,我们就会‘开着’双向转诊的直通车接上患者去就诊、检查、治疗。”
蒋欣还介绍说,患者在县人民医院检查后,医院还会把他们再送回去,患者的检查结果等情况也会及时传输到乡镇卫生院,整个过程不再收取其他费用。
如此一来,既避免了患者的来回奔波,还大大提高了乡镇卫生院的门诊量和口碑。现在,绵竹县域内几个乡镇卫生院基层首诊率均在提高,收入也在增加,连门诊病人量等也都已达到国家要求。
“打破”旧体系,重构医疗“金身”
当被问及这些举措下,县医院不论是人力、物力、财力等都付出较高,回报率如何时,蒋欣很平静地说道,“尽管医院在经济效益上还没看到什么回报,甚至付出的远远多于回报的,但我们更看重社会效益,真正让基层能够自我‘造血’,好好的‘活’下去。”
在县域医共体探索过程中,众多县级医院院长不免会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建设困难?而蒋欣作为一位从名院走出来的基层院长,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很具“深度”。
医共体建设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一个“利益体”,一边要思虑财政投入,另一边要顾及乡镇卫生院利益,而夹在中间的县级医院就不得不成为“维持平衡”的“杠杆”。
“总的来说,医共体建设,就是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生存下去的‘重心’所在,不仅是‘活下去’,还要‘活’的比原来好。所以在开展医共体的过程中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他强调,只要做好治病救人的分工,找准自身定位、急慢分治、有序分流,再做好利益分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县医院完全可以实现双赢。
最后,在医共体如何建设方面,他着重提到了极为关键的三点。一是在政策方针上深度把握。医共体内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必须吃透医共体建设相关文件精神,把准方向、有效推动工作。从长远、大局上看问题,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医共体建设上,要以政府职能为建设抓手。
二是在制度流程上高度规范。当前医共体建设还处于“摸索”阶段,有的医院已初具“模样”,有的医院还在“考量”,这就要求医共体组成单位定期对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进行完善,不断健全管理制度、优化服务流程,进而保障医共体的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构建起“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
三是在氛围营造上高度认真。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参与医共体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积极投身到医共体的服务上来,引导医共体内成员单位把建设与发展的重心由各自为战、粗犷发展转移到协作共享,重构医疗服务新体系。
责任编辑:马源
审核:江元溪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