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日来,有一则消息引起了许多中国麻醉医生的关注,那就是国产注射型“丹曲林钠”获得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品注册证书。相信在绝大多数中国麻醉医生心中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恐怖梦魇”:大家在麻醉专业知识学习中重点学习过“它”,在麻醉会议和期刊网络交流时反复听说过“它”,但是绝大多数人穷极一生都没有遇见过“它”。这个“恐怖梦魇”就是“恶性高热”(Malignant Hyperthermia,MH),一个绝大多数中国麻醉医生都不愿意面对的“麻醉并发症”。“恶性高热”的发病率极低(约1:15000 ~1:50000),因此大多数患者以及非麻醉专业的医务人员对MH的概念和风险意识不足。然而“恶性高热”的死亡率又极高(70~80%),唯有特效药物“丹曲林钠”可以将其死亡率降至5%以下。虽然国内有“丹曲林钠”的口服胶囊用于脑卒中、脑外伤、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多发性脑血管硬化等疾病所导致的痉挛性肌张力增高状态,但是口服药物存在难于溶解且不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等问题,未能在恶性高热的救治中得以常规应用。多年来,许许多多的麻醉医生和麻醉界大佬们一直在为国产或进口注射型“丹曲林钠”的审批工作而大声疾呼。现在,大家看到了国产“丹曲林钠”获批的曙光,个人认为这件事的意义重大。
1. 降低了患者的死亡风险
恶性高热是每一个麻醉医生都熟知的“麻醉并发症”,因为它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可由常规麻醉药物引起围手术期死亡的家族遗传性亚临床肌肉病。MH易感者在平时可能没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因此难以用询问病史等方式来预防。MH易感者在全麻过程中接触挥发性吸入麻醉药或去极化肌松药后,可能出现骨骼肌强直性收缩,体温急剧持续升高、耗氧量急速增加、CO2大量生成,产生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在没有特异性治疗药物“丹曲林钠”的情况下,一般的临床降温等治疗措施难以控制病情进展,最终大多数患者可能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注射型“丹曲林钠”是国际公认的恶性高热特效药。
虽然“恶性高热”的发病率极低,但是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和日益增长的手术量而言,每年依然有不少的病例发生。据报道,欧美儿童恶性高热的发病率约为三万分之一,成人约为十万分之一,男女比例约为2:1。在日本相关文献中,恶性高热的发病率与欧美接近。如果中国MH发病率与日本的相似,按每年全麻手术量一千五百万例的保守估计,每年都可能会有上百例全身麻醉患者面临恶性高热的风险。
对于恶性高热的抢救,早期诊断发现和早期注射有效剂量的“丹曲林钠”是成功的关键。欧美发达国家已将丹曲林作为医院手术室的必备抢救药物,制定了明确的抢救流程和定期培训计划。在美国,如果医院不具备上述条件,医疗保险公司将有权拒绝支付患者的医疗费用。欧美大型医院的麻醉科一般都有一台 “MH专用抢救车”, 和除颤仪一样静静地放在手术室的墙边,一旦确诊MH,就有专人在10分钟内送到手术室内。急救车上备有4℃冰箱储存“丹曲林钠”等必需抢救药品,还有某些仪器物品和治疗指南。在使用“丹曲林钠”治疗时,应尽早静脉注射,以免循环衰竭后,因骨骼肌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药物不能到达作用部位而充分发挥作用。一般通过大孔径的通路静脉注射丹曲林钠,首次剂量2.5mg/kg。使用丹曲林钠后大部分的MH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体征消退。必要时,丹曲林钠可以重复应用,使用剂量可以超过10mg/kg,但是一般不超过40mg/kg。
2. 降低了麻醉医生的医疗纠纷
恶性高热与某些麻醉药物暴露密切相关,因此一旦发生恶性高热病例,麻醉医生面临医疗纠纷的风险大大增加。由于恶性高热的发病率太低,尽管常规的麻醉同意书中大多有恶性高热一条,但是极少有麻醉医生在术前访视时对患者重点强调恶性高热的风险。一旦发生医疗纠纷,医疗文书中的证据难以证明麻醉医生向患方行全面告知恶性高热的内容。因此,在国内某些“恶性高热”的医疗纠纷中,即使大多数麻醉医生对恶性高热进行了及时的诊断和处理,但依然难以从法律上摆脱医疗过错的判定。
如果国产注射型“丹曲林钠”正式上市并运用于临床,将大大提高恶性高热的救治成功率,从而大大降低了麻醉医生医疗纠纷的风险。
3. 提高了麻醉医生的自信心
目前,我国恶性高热救治面临以下困难:①患者和非麻醉专业医务人员对恶性高热的风险认识不足;②基因检测费用较高且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导致高危患者的筛查困难;③恶性高热诊断的金标准“咖啡因-氟烷”试验采样和检测困难,难以在抢救过程中获得时效性的诊断结果;④降温工具和措施不足,部分医疗机构难以体外循环降温或血透处理;⑤由于费用较高和保质期较短,大部分医疗机构难以及时获得特效药物“丹曲林钠”,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⑥没有成立省市级或地区级的恶性高热抢救协调机构,难以紧急调动区域资源;⑦尚无全国性恶性高热数据库,没有相应的抢救资料;⑧国外捐赠的“丹曲林钠”在抢救用药中十分繁琐,需要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事先经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批,医院医务处及药剂科备案,还需要征得患者家属知情同意。
这些重重困难阻碍了我国麻醉医生对恶性高热的抢救,使得广大的麻醉医生在治疗工作难以树立信心,并且在国际病例交流中也较为尴尬。通从国内某些恶性高热抢救的病例报道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抢救过程的艰难和无奈。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运用特效药物“丹曲林钠”,恶性高热的抢救就如同杯水车薪,无论麻醉医生和其它科室医务人员进行怎样的抢救措施,都难以阻止高热病情的恶化。我们麻醉医生对恶性高热了解得越深,就越能体会到缺乏特效药时抢救的无力感,大多数麻醉医生的自信心都会被这种无力感打击得体无完肤。因此,无论我们麻醉医生对“恶性高热”这个敌人的认识有多深,无论我们做多少的预防措施,在缺乏“丹曲林钠”这种特效药物的情况下都难以驱散笼罩在每一位麻醉医生和全身麻醉患者身上的“恐怖梦魇”。
后记
国产注射型“丹曲林钠”的获批,既标志着我国药品企业的研发技术水平的提高,又反应了国家对麻醉学科发展和麻醉药物发展的重视。麻醉药物就相当于麻醉医生手中的武器。如果说麻醉是一场为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的战斗,那么麻醉医生不仅需要高超的麻醉技术知识,还需要细致入微的麻醉监测手段,更需要切实有效的麻醉药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麻醉药物的种类越来越多,新型麻醉药物的发展越来越快,让每一位高明的麻醉医生都可以有齐全充沛的武器来为每一位手术麻醉患者更好地保驾护航。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