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为何这么难?!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按照《指导意见》给出的分级诊疗制度的目标:“2017年,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65%,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远程医疗服务覆盖试点地区50%以上的县(市、区),全市全科医生签约覆盖率≥30%,到2020年,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转眼2020年还剩不足2个月,这个目标实现了吗?
根据相关数据,2019年总诊疗人次中,医院38.4亿人次(占44.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5.3亿人次(占52.0%),其他医疗卫生机构3.5亿人次(占4.0%)。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2.6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增加1.2亿人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增速明显低于医院诊疗人次增速。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19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达20.3亿人次,比上年增加1.1亿人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23.3%,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0.2个百分点。虽然基层的门诊量从2015的43.4亿次上升到2019年的45.3亿次,但增速极为缓慢,近年来的年增速都只能在1-2个百分点之间徘徊,在2018年的增速甚至是是负的。而占比则节节下降,从2015年的56.44%下降到2019年的51.95%。同期三级医院的占比从19.51%上升到23.62%。
基层门诊量还远远达不到《意见》提出的“2017年≥65%”的目标。且所占比重不升反降。
所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从基层数据来看,分级诊疗的政策效果并未显现,病人依然大量涌入上级医院,基层门诊门可罗雀,三级医院挤得水泄不通。医疗资源利用率低,过度医疗现象依旧突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目前来看尚未基本建立。
为什么国家加大财政投入,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都无法改变这种现状?症结究竟在哪里?
01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工作浮于表面
短期上看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确产生了短期效果。但下沉依赖的是上级医院医生的定点问诊,只是医疗资源的移动,在长期来看并未在基层产生增量,形式大于内容,基层医疗质量并未得到显著提升。
02人才流失成恶性循环
基层医疗机构医师社会美誉度不高,执业范围受限,工资水平低于民营医疗机构,而三级医院门槛较高,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好的医生,基层医疗机构之于普通患者的信任度更低,门诊量下降,医生绩效降低,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
03全科医生签约率水分大
2015年《指导意见》出台后,2015-2018年间,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签约多地呈现出“大跃进”的趋势,2018年卫健委挂牌后第一把火就烧向家庭医生签约率,取消家庭医生签约率指标!多地虽然家庭医生签约率直线上升,但是多呈现出“只签不约”的特点,流于形式,全科医生首诊制度未建立,全科医生诊疗“守门人”的作用不明显。
04缺乏合理、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
双向转诊机制本身就与现阶段要求医院企业化运营,自负盈亏的目标相悖,基层医疗机构和三级医院存在着利益竞争关系,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很难,双方只可能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抢病源。双向转诊也许只是行政层面上的“一厢情愿”,真正落实到基层还需打通基层和三级医院之间的利益关系共通点。
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1. 按区域将基层医疗机构纳入同区域三级医院轻症、慢症定点诊疗机构,形成以三级医院为中心,基础医疗机构为外围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将呼吸科、消化科、儿科、慢性病等基础性诊疗科室病源向基础医疗机构分流,轻症病源在区域内基层医疗机构看病享受更高比例的医保报销;
2. 健全全科医生选拔和规培机制,提升全科医生专业素养,提高全科医生的工资待遇,通过对三级或二级医院的退休医生返聘、三级医院专家轮岗等措施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知名度,增强群众对基层医疗质量的信任度;
3. 建立全科医生强制首诊制,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制,真正实现有签有约,引入互联网远程医疗和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全科医生完成互联网首诊、按病情程度轻重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或前往三级医院分诊。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