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论文拾粹】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朱波等人发表于“Current allergy and asthma reports”的研究

2020-10-27   米勒之声
我行我show!中国医院管理案例评选,医院卓越管理实践大秀场。点击查看
 

【协和麻醉大讲堂】

论文拾粹



本期介绍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朱波教授等人于 2020 年6月发表于“ Current allergy and asthma reports ”上的文章“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previous anaphylactic reactions to general anesthesia: a review of literature, case report and anesthetic considerations ”

儿童对前次全身麻醉发生过敏反应文献、病例报道和麻醉处理的综述

马满姣(第一作者),朱波(通讯作者)  
赵   晶,李泓邑,周   炼  
王   木,张秀华,黄宇光  

综述概要

    儿童对前次全身麻醉发生过敏反应再次接受麻醉的患者非常少见,该综述旨在了解如何给该类患者选择合适的检查评估方法、解释检查结果和制定下一次的麻醉计划。  

    文献表明无论患者的年龄、性别、国籍和接受手术的次数,均有可能发生围术期过敏反应,而随着患者手术次数的增加或存在变应性疾病,其发生过敏的风险随之增加。已发表病例中,在发生围术期过敏反应之后,94.7%接受过敏检测的儿童患者可以顺利完成下一次全身麻醉。特异性IgE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和皮试并不是适合用于所有可疑的过敏原检测。早期皮试可以作为后期皮试的补充检查。药物激发试验可以作为检测的金标准,但是只能作为最后的检测手段。如果不能避免全麻,避免可疑过敏原并使用替代药物可以帮助患者预防过敏反应的再次发生。如果是急诊手术或者不能为儿童及时做皮试,推荐充分利用吸入麻醉、非必要情况下不使用肌松药物和避免乳胶。  

    本文总结了围术期儿童过敏反应的特点,不同药物的检测方法及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还为制定麻醉计划提出了建议。  
 
 

表1 患者基本情况和前次麻醉情况


 

表2 患者再次麻醉策略及预后


评 论

    该综述的选题来源于我科为经历了2次严重的围术期过敏反应的22个月大的女孩成功实施麻醉的病例。我科围术期过敏亚专业和儿科亚专业共同为其制定麻醉计划:


    ①仔细研究病史,分析给药和过敏反应发生的时间顺序,得出可疑的过敏药物,尤其第二次麻醉时仅使用丙泊酚就引起患者过敏性休克判定丙泊酚为过敏原之一


    ②进行镇静下的过敏药物皮试检测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明确了过敏原(顺式阿曲库铵和昂丹司琼)和替代药物(罗库溴铵)


    ③减少再次麻醉时药物使用种类


    ④充分利用吸入麻醉


    ⑤尽量避免使用肌松药物,如果不能避免应使用另一种替代药物


    最终,我科成功为这名患者实施了4次麻醉,完成了患儿唇腭裂的治疗。为总结更多相关经验,进而我们搜索文献,仔细研究21例患者的前次麻醉情况和再次麻醉的策略及预后,试图总结从检测到实施麻醉的细节,了解该类再次麻醉时的患者管理。

第一作者


 
马满姣,博士,主治医师  

 
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7篇,SCI论文1篇。   曾获北京协和医院优秀住院医。  

通信作者


 
朱波,博士,副主任医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麻醉药理学及围术期器官损伤与保护。  
 
现为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小儿麻醉亚专业组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小儿麻醉学组副组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器官保护分会委员,《中华麻醉学杂志》审稿专家,《麻醉学大查房》杂志编委。  

 


本期栏目主持人


孙琛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博士研究生在读,导师黄宇光教授。硕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导师裴丽坚副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曾获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优秀住院医师。

图文:马满姣

编辑: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参考。

#北京协和医院,过敏反应,麻醉科,围术期,论文,研究#
  • 国际数据
  • 国内数据
更新于 更多数据 >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 确诊

  • 疑似

  • 治愈

  • 死亡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