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现在的90后都不敢体检了
听说现在的90后都不敢体检了
天津大学泰达医院 李青
听说现在的90后都不敢体检了,更别提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担心一体检就查出什么病,给家里增添负担。
前一段时间我们曾经收治过一个病人,看看他的故事你也许就知道该不该体检。
这个病人是外地人,62岁,来天津看儿子。来了没几天感觉身体不舒服,尿频、口干、恶心等,社区医生只给他查了血、尿常规,血常规没问题,但尿常规发现尿蛋白2+,尿糖4+,尿酮体2+。
急来我院,急诊医生给他查指血血糖爆表,测不出来。查静脉血糖55mmol/L,紧急收住院,刚住进病房便陷入浅昏迷,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昏迷。
经抢救病情稳定后继续检查,发现他的糖化血红蛋白12.4%,尿蛋白2+,血肌酐175µmol/L,诊断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
从发生糖尿病,到糖尿病肾病,再到肾衰竭,分析至少经历了5年以上的时间,期间随便一次简单的查体,肯定就能发现问题。早治疗,绝对不会在这个年龄发展到这么严重。
他是一位退休小学教师,收入还可以,有职工医保。而且无论是退休前还是退休后,单位每年都组织查体,可他从来都不参加,十几年来不知道自己的血压、血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无所知。
他说“嫌麻烦”,可他儿子说他是“讳疾忌医”,害怕查出病。
病是自己得的,检查不检查病都在那里,查体只是提前发现而已。
他嫌体检麻烦,糖尿病肾病,以后会更麻烦;他想躲避疾病,疾病自己会“找上门”;有的人怕查体花钱,病重后会花更多的钱。
很多时候,人们自我感觉身体状况良好,就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很多人,没有什么不舒服,就认为身体没有病。其实,这都是误区。
人体的器官都有代偿功能,这如同一个足球队,有上场踢球的,也有场下替补的,球队减员几个人,不会影响场上的比赛。所以,早期的、轻度的损害往往没有症状,本人也感觉不到任何不舒服,但查体却能够发现问题。
以肾脏为例,平时只有1/3的肾脏在工作,其他部分作为“替补”,早期的肾损害是感觉不到的,甚至个别人肾衰了都没有感觉,就像前面提到了这位患者。但是,体检却能发现问题,比如,早期的肾脏病会出现蛋白尿、血尿等。
话说回来,等出现症状,感觉到身体不舒服时,往往脏器功能已经损害到一定程度,大多不是早期了。
癌症也是如此。比如说,早起胃癌也没有感觉,可等到出现了胃痛、消瘦、贫血等症状的时候,肯定是中晚期了。
难道非要等到疾病中晚期才去治疗吗?
许多疾病等发展,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急性心梗、急性脑梗、脑出血等,看似是突然发生的,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此前已经历经了若干年的过程。
肿瘤也是如此。
而医学发展的方向之一,就是疾病诊断技术的不断创新。定期体检,疾病早发现、早治疗,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甚至有些疾病,早起还可以逆转。
影响我们生命与健康的有两大类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而且40岁后,这两类疾病都开始高发,所以,年过40,或者一些高危人群,或者出现身体出现某些信号者,一定要定期体检,而且体检也一定要有针对性。
一、肿瘤
肿瘤的发生大多源自有害物质的反复刺激,或者慢性病变以及慢性感染,比如:
长期抽烟,或者雾霾刺激容易发生肺癌;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反复的胃溃疡容易形成胃癌;
太行山区水质亚硝酸盐含量高、长期饮酒、抽烟、胃食管反流等易发生食管癌;
乙肝、丙肝等容易导致肝癌;
HPV感染容易诱发宫颈癌;
长期便秘等容易发生肠癌;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或者长期服用某些中药容易诱发肾癌。
当然,有些肿瘤还有遗传性。
对有肿瘤家族史,或者上述高危人群,要定期进行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并进行针对性检查,比如说胸CT、腹部CT、胃镜、肠镜、妇科检查等检查,以求早发现疾病。
二、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三高”,以及抽烟等,即是独立的疾病,同时又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三高往往都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并且又有相似的不健康生活习惯,比如长期高热量饮食、钠摄入过多、肥胖、少动、长期大量饮酒、晚睡熬夜等。
“三高”早期是没有症状的,大多是查体才发现,甚至高脂血症即使很严重了也没有感觉,所以千万不要用感觉来判断是否有问题。
有三高家族史的人,以及有上述不健康生活习惯的人,每年至少一次测量血压,以及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心脏及腹部的彩超等检查,这些常规的检查费用不高,基本上能够疾病早发现。
当然,对高位人群或者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症状者,还要进一步做心、脑等部位血管造影检查。
心血管危险因素,大多也是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控制了这些危险因素,也能预防慢性肾脏病的发生。
其他许多常见病,比如胃肠道疾病、甲状腺疾病、颈腰椎疾病等,定期体检也能早发现。
疾病发现的越早,并发症越少,控制效果也越好!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