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协和人 | 罗端德教授讲述协和往事
微信视频预览查看
罗端德教授口述协和往事
罗端德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935年1月生,汉族,广东大埔人,中共党员。1958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医疗系。
曾任武汉协和医院传染病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出血热和血吸虫病等传染病的科研和临床诊断、治疗工作。
90年代以来,对慢性肝炎抗病毒治疗和晚期血吸虫病发病机理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罗端德教授口述实录
Q:谈谈您如何走上从医之路。
A:我很推崇这句话:“学海无涯,唯勤是岸。”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才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解除病人的痛苦。
我出生在广东梅州的一个山区的县城叫大埔县。在49年之前从小学到初中,因为都是在我们的家乡里面上的,53年我们高中毕业了。当时就考虑到广大的农村缺医少药,我想当内科医生,所以我就报到了中南同济医学院。我们应该是58年毕业,因为当时都服从分配,就分配到协和医院。
Q:您当时分配到传染科,那时科室情况还很简陋吧。
A:当时因为传染科在57年刚成立的,所以呢分配我到传染科。杨超前主任,还有王心禾主任他们大概是55年 56年过来。因为传染病(科)当时是呼吸道传染病为主,所以就通过武汉市跟医学院跟传染病院订立了合同,所以当时从上海同济过来的大概有五六个医生,就一直在传染病院负责医疗跟教学工作。我们的杨超前主任就是兼当时传染病院的院长,王心禾主任就兼当时传染病院的医务室主任。
A:您还记得当时有哪些高发的传染病吗。
Q:因为五六十年代我们国家的经济情况比较差,所以呼吸道的传染病发病率是比较高的。像白喉,我印象里面很深刻都很多的,有的病人因为是喉白喉,呼吸都憋着,要跟人家做气管切开才能够救他一命;
乙型脑炎那也是很多的,都是一些儿童,有的时候是高烧,高烧一抽筋,有的病人有的时候就过去了。所以我们值班的时候都特别过细,因为有的时候小孩抽筋的时候不一定叫,有的时候你看不到他抽筋的时候,不跟他及时处理,有的病人很有可能就要死亡了。
根据季节的不同,比如的话像流行季节的时候流行性出血热收的比较多,比如到夏天的时候痢疾的病人、细菌性痢疾的病人、阿米巴痢疾的病人收的比较多。另一方面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收的比较多。
A:对抗这些疾病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去找特效药吧。
Q: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科里面的同志就一起考虑到能不能用一些抗病毒的治疗在早期来治疗这些疾病。所以我们最后找来找去,找到了一种叫病毒唑,现在叫利巴韦林这个药物。当时就由我开始进行注射治疗,而且做了系统的观察。就觉得早期治疗的话,疾病三四天之内一般能够减少病人的休克、出血和肾功能的障碍。
现在来看的话,把流行性出血热早期治疗的方案里面,把抗病毒治疗也作为我们一个经典的治疗方案,这些文章基本上都是在(医学权威杂志)里面发表的,获得了一些奖。包括治疗的问题还有血吸虫的研究里面也有讲的,也是湖北省的自然科学基金奖。
A:医院在飞速发展,感染科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很大吧。
Q:协和医院真的是百年老院了,现在发展得也非常快。(感染科)原来就在一楼一(号)就只有40张床,等我去的时候大概顶多就是10个医生左右、10到11个医生,而且还要分到传染病院去参加教学。现在来看我们现在有4层楼,至少是二三十个医生,护士肯定就更多了。现在病床的话那不但是有110—120张,还有人工肝也有一两台。现在还有测定肝纤维化的仪器也有,而且现在成立了重症室,插管、抢救的东西都有。而且我们那个实验室自从杨教授来了以后,医院也投资了不少。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好转,在卫生事业的投入比较多,再加上医院的重视,所以现在来看我们科室还是蓬勃地发展。
A:辛劳一辈子,真的很敬业了。
Q:这一辈子我问心无愧。我在不管你是医疗,教学还是科研工作,都是兢兢业业的。
—END—
监制:孙晖 王继亮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辑制作:陈有为
审稿:张玮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