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2020年8月1日起,《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施行,为推动医联体持续规范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区域分级诊疗制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本期的《长三角医院联盟全质量管理评论》(2020年09月总第05期)“重磅观察·聚焦医联体”专题报道中,既有对于该政策文件的剖析解读,也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具的地方特色医联体/医共体建设经验。近期,本公众号将选摘该专题中的部分文章进行刊发,以期对该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作者:高雅静
(本文发于2020年09月总第05期《长三角医院联盟全质量管理评论》)
通过“医疗联合体”,整合区域内三级医院与一、二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医疗资源,形成“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合理就医秩序,是破解患者看病难的有效招数。作为全国首批、上海首家医联体,“瑞金-卢湾”区域医疗联合体(下简称“瑞金-卢湾”医联体)率先探路,不断创新,把医院的诊疗区从周边区域扩展到长三角,辐射向全国,有效打通了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的"最后一公里",为下一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驶入快车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
2011年1月28日,“瑞金-卢湾”医联体试点启动,成为上海首个签约成立的医联体。以瑞金医院为龙头,联合区域内的2家二级医院——卢湾分院(原卢湾区中心医院)和东南医院(现瑞金康复医院)以及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计7家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纵向医疗联合体。
“瑞金-卢湾”医联体成立之初,便形成了理事会决策制度,由政府、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领导组成理事会,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总监负责制,理事会各成员单位讨论医联体内重大事件的计划及实施。
按照“瑞金-卢湾”医联体的模式设想,居民在获得社区首诊、分级转诊同时,还享受住院转诊绿色通道、社区医院预约三级医院专家门诊等;此外构建共享数据交换平台,医生可调阅到患者在医疗联合体中的检查信息,并且三级医院专家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业务指导、联合体内的联合培训。
这种模式核心是通过医联体内各级医疗机构之间资源的纵向整合、分工协作、分级就诊等机制,引导市民分级就医,优化就医秩序。
2014年,医联体临床检验诊断中心在卢湾分院正式启动。4家社区医疗机构的检验标本送到中心统一检测,检测标准与瑞金医院一致,这意味着二级医院作为医联体中的“枢纽站”角色日趋明显。
2015年,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中药房正式与香山中医医院托管合作并投入使用。区域内统一的影像诊断中心及检验中心在分院先后落成,逐步实现区域内辅助检查信息的同步共享功能,减少患者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2018年,“瑞金-卢湾”医联体第六次理事会召开,为医联体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目标和要求,即推动瑞金与区域内二级、社卫联动发展,着力推进分院和康复医院功能转型和学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搭建三级康复网络建设。
作为区域医联体的领跑者,“瑞金-卢湾”医联体为上海乃至全国医联体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经验。
瑞金医院卢湾分院以“大专科、小综合”为方向,从瑞金医院引进三十余位主任医师,立足内科、外科、骨科等重点学科,以联合病房形式扩充瑞金医院诊疗服务范围,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黄浦区东南医院(即瑞金康复医院),则以“大康复、小综合”为方向,承接瑞金医院及卢湾分院手术后、神经内科、骨科患者的康复训练,逐步成为全区康复三级服务网络的核心——既与瑞金医院打通康复学科,又辐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康复护理床位和社区家庭康复病床,并为基层提供康复医学培训。
如今,在“瑞金-卢湾”医联体内,一套"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机制已经逐步建立,周边居民的就医体验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紧密型医联体驶入快车道
区域医联体的发展方向是逐步向紧密型医联体过渡,从而真正实现医疗资源的整合。作为上海医联体先行先试的典范,“瑞金-卢湾”医联体有着更远大的目标。
2020年8月17日,“瑞金-卢湾”医联体第七次理事会召开。会上通过了《“瑞金-卢湾”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方案》,并成立黄浦区医联体发展中心,形成独具特色的黄浦“1+1+8”医联体模式,为下一步紧密型医联体建设驶入快车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密型医联体“1+1+8”黄浦模式,即:以医联体理事会为决策机构,以医联体发展中心为日常管理机构,依托8大专委会联通平台,推进医疗、药事、信息、医保、人力资源、绩效、资产、财务等专项建设,逐步实现医联体内人、财、物统筹管理,分级诊疗链和信息化平台并行支撑,区医联体发展中心协同运作的“三纵两横一支撑”紧密融合型一体化管理机制,通过医联体发展规划和资源配置的高度统筹,最终实现紧密合作模式,使之成为新医改背景下中心城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创新实践模式。
针对黄浦中心城区人口深度老龄化的现实,“瑞金-卢湾”医联体以慢病管理为主线,依托瑞金医院的雄厚实力,分步打造涵盖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国家级心衰中心、脑病中心、呼吸病中心、心血管中心、老年病中心的六大慢病中心,积极探索辖区内“一个病种、一种管理模式”的健康服务机制。
2018年3月成立的脑病中心以瑞金医院为建设主体,联合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瑞金康复医院等医联体成员单位,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科院神经所等神经系统疾病学科优势力量,汇聚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功能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的实体化建设体系;以老年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脑卒中等为核心,打造临床诊断中心、无创/微创治疗与研究中心与康复中心的三位一体临床中心,并建立“脑卒中诊疗一体化绿色通道”,实现“瑞金总院—卢湾分院/瑞金康复医院—社区”规范转诊。
2019年7月,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心衰中心成为全国181家“中国基层心衰中心”之一,联手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搭建区域救治体系,积极带动区域的心衰病人规范化诊疗与管理;同时,瑞金医院还牵头成立了全市首个康复专科医联体—瑞金康复专科医联体,以“品牌+技术+管理”为纽带,将优质康复资源下沉社区,真正形成全方位、全周期的康复医疗体系。
2020年3月中旬,历经近9个月筹备期的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试运行。这也是上海中心城区唯一一家设立在区域医疗中心的MMC,其他均设立在三级医院。据初步统计,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0%左右,黄浦区内糖尿病患者近6万人。瑞金医院卢湾分院院长陆勇表示,未来2年内,希望黄浦区80%的糖尿病患者都能在社区医院、二级医院实现积极有效的慢病管理。
长期以来,顶级医院存在的“虹吸效应”往往让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缺人才”的困境。为建立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横向延伸”长效常态机制,还出台了《黄浦区区域医疗联合体委派干部管理办法(试行)》,对医联体内由瑞金医院向成员单位委派的管理干部明确权责利,进一步激发了干部的积极性;此外,瑞金医院还以多种形式派驻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到医联体成员单位,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科研和项目协作等方式,为基层培育了一批特色专科,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专家团队,显著带动了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医疗水平的提升。
同时,医联体内其他成员单位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人才双向培训、优势学科输出、重点项目共建等方面探索了多种形式的资源集成和共建途径,有效缓解了医疗结构不合理、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薄弱等问题(参考文献略)。
(原标题:“瑞金-卢湾”医联体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长三角医院联盟全质量管理评论》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四家医院牵头组建的“长三角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主办,是全国首本以医院联盟为主体、聚焦区域医疗健康事业发展而创设的综合性医院管理评论杂志。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