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半食管癌在中国,1次筛查可使发病及死亡风险降低40%以
食管癌可分为腺癌和鳞状细胞癌(鳞癌)。其中,食管鳞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食管癌类型,2018年全球食管癌新增患者为57.2万人,其中50.9万人死于食管鳞癌,占总量的89%。
在中国,每年新增患者约47万人,死亡约37.5万,新发和死亡人数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其中,食管鳞癌占90%以上,在40~69岁人群中发病率最高。
70%的食管癌患者因为发现晚而失去了手术机会,5年生存率仅15% - 20%。此外,不少食管癌患者吞咽困难,营养摄取不足,身体较差,再加上化疗的副作用贫血、血小板低、脱发、呕吐恶心等,更是雪上加霜,一些患者甚至死于营养不良。
一方面,中国食管癌患者亟须安全性更好、延长生存期甚至长期生存率的新疗法;另一方面,需要早期发现、尽早治疗,因为早期食癌患者经过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到90%以上。
01
最新数据:1次筛查,至少9年获益
近日,知名期刊《癌症》杂志,发布了一组来自中国患者的研究数据。
中国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内镜筛查食管鳞癌的长期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次内镜筛查,与食管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且持续降低有关。
研究人员对山东省肥城市60个村的40-69岁常住居民进行了分析,其中17个村的8271名居民在2005-2009年接受了内镜筛查,为筛查组;53个村的20089名居民没有接受内镜筛查,为对照组。
在长达9年的随访期间,筛查组共有新发食管鳞癌138例,死亡67例;对照组共有418新发食管鳞状细胞癌例,死亡239例。
发病率方面,筛查组和对照组食管鳞癌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67%和2.08%。相比于对照组,筛查组居民累积发病风险降低了20%。
死亡率方面,筛查组和对照组食管鳞癌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0.81%和1.19%。相比于对照组,筛查组居民累积死亡风险降低了32%。
通过2010-2012年肥城市511个村食管鳞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人员估算了2010-2018年间食管鳞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假设在此期间发病率和死亡率保持稳定,筛查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低了43%和45%。
此外,在随访期间,筛查组的累积发病率和死亡率始终低于对照组,而且两者之间的差距随着时间逐年增加。这表明1次内镜筛查,可显著且长期地降低食管鳞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02
内镜筛查:高危人群必须筛查
食管鳞癌具有高度异质性(遗传学概念),分子层面分类不清,且临床结果可变,并且尚无可靠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当癌前病变局限于浅表黏膜,若在侵袭前接受治疗,可以阻止其发展为癌症,能显著改善患者生存期。
通过内镜筛查,可以早期发现食管癌或癌前病变,起到早诊早治和预防的作用,改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提高治疗效果。
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建议,高危人群应进行食管癌筛查。
食管癌高危人群:
符合第1条和2~6条中任1条者应列为食管癌高危人群:
① 年龄超过40岁
② 来自食管癌高发区
③ 有上消化道症状
④ 有食管癌家族史
⑤ 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者
⑥ 有食管癌的其他高危因素(吸烟、重度饮酒、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此外,预防食管癌还应做到不喝过烫的饮品,戒烟、禁酒,避免吃发霉、亚硝胺含量高的食物,改变不良饮食生活习惯和改善营养卫生。
食管癌高发地区:
❖ 我国食管癌流行的特点是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 我国食管癌最高发地区山西阳城县、江苏扬中县和山西磁县的食管癌粗发病率高达109.5/10万、109.3/10万和103.5/10万(2003年)。
❖ 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脉附近区域,主要是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泰安、山东济宁、山东菏泽、安徽、江苏苏北区域。
❖ 其他高发区域与中原移民有关,包括四川南充、四川盐亭、广东汕头、福建福州等地区。
03
治疗方法:分期早晚不同,方法不同
目前,食管癌现有的一线治疗手段仍以化疗为主,但化疗的治疗效果却不尽人意。经统计,晚期患者接受化疗后的客观有效率仅为40%-60%,且在一线治疗失败后,中位总生存期(mOS) 仅仅5-10个月,而二线治疗尚无标准有效的方法。
根据《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指出:食管癌的治疗主要依据食管癌的分期早晚,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
早期位于黏膜层内的肿瘤,主要应用腔镜下黏膜切除或黏膜剥离术治疗;而对于超出黏膜层侵及黏膜下层的早中期食管癌主要选择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术后必要时给予辅助化疗或放疗。
中晚期食管癌,主要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主。切除有困难或有2个以上肿大转移淋巴结者通常给予术前放化疗或放疗或化疗,然后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必要时再给予化疗或放疗。
放射治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我国70%的食管癌患者就诊时已属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另一方面,我国食管癌病理95%以上均为鳞状细胞癌,对放射线相对敏感。因此,术前放疗联合手术或根治性放化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生存:
❖ 可手术食管癌,经术前放疗后,5年生存率可由33%提高至47%。
❖ 不可手术食管癌,也在应用先进的调强放疗技术和同步放化疗后,5年生存率从单纯放疗时代的5%提高到现在的15%~20%。
对于放疗技术,《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建议,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或调强放疗技术。三维适形或调强放疗在靶区剂量分布和正常组织器官保护等方面均表现优异,特别是对于心脏和肺的保护,可降低放疗相关不良反应。
04
TOMO放疗:“三精确”提高疗效,保护心肺
TOMO放疗是CT图像引导的一种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在治疗食管癌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由于食管肿瘤受到呼吸和心脏等器官运动影响较大,对放疗精确度要求更高。在浙医二院国际医学中心TOMO肿瘤放射治疗中心,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了对食管癌患者的勾画靶区、治疗计划、放射治疗“三精确”:
1. 扫描图像精度高10倍
TOMO的兆伏级CT扫描使用气体探测器,采用极低的剂量(1cGy)就能产生足够清晰的图像(精度达±0.1mm),也为每次治疗前做一次CT扫描创造了条件,尤其为因对比剂过敏而不能做静脉增强扫描的患者创造了便利。超高清的图像使放疗医生精确勾画靶区。
2. 射线与靶区精确吻合
TOMO放疗杜绝了CT成像与射线出束间的机械误差。在螺旋CT的图像引导下,根据食管肿瘤的形态、大小,对各个方向射野内的剂量分布进行调整,在三维方向上使照射的高剂量分布精确地与病灶区域的形状完全吻合,尽可能地避开正常组织准确照射肿瘤。
3. 计划剂量与实际吻合
在每次治疗时,不仅将CT图像数据进行对比,还将食管肿瘤及周围正常组织实际吸收剂量与治疗计划中计算剂量进行比对,使放疗医师及时调整患者摆位或者靶区照射剂量,并及时优化后续分次照射剂量,或者根据疗程中肿瘤对治疗的影响情况调整靶区或处方剂量。
因此,TOMO精确放射治疗,可给予食管肿瘤区域足够高的致死剂量,最大程度降低对正常组织和器官的照射伤害,尤其利于保护心肺,同时降低了放射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提升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资料:
1. 2018-12-17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2. 2019-11-11 健康报医生频道公众号 《食管癌中鳞癌已成最常见类型了?》
3. 2018-01-29 肿瘤评论公众号《亚裔人群食管鳞癌高发“密码”破解》
4. 2020-08-03 e药环球公众号《3万中国人群数据:发病和死亡风险降低40%以上!1次食管癌筛查,至少9年获益》
5. 2020-05-15 中国生物技术网公众号《百度李彦宏发表顶刊医学论文,发布最大食管鳞状细胞癌基因组图谱,为诊断和治疗奠定基础》
6. 2019-11-09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世界食管疾病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我国食管鳞癌临床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7. 2020-07-03 期颐甄疗《权威机构最新发布:2018年全球食管癌中国患病人数最多,该怎么治?》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