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值世界骨质疏松症日(2020.10.20),为大家盘点可导致骨质疏松的药物。
据统计,临床中有8%~15% 的骨质疏松由药物导致体内矿物质代谢紊乱所致,临床上又称"药源性骨质疏松症",今天为大家做个盘点。
一、质子泵抑制剂(PPIs)
质子泵抑制剂(PPIs)可能会增加髋骨、腕骨及脊柱骨折的风险。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的机制有:(1)减少钙吸收。(2)胃壁细胞可能具有潜在内分泌作用,可分泌雌激素。(3)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空泡型质子泵(V-ATP酶)的活性而抑制骨吸收。
在预防与治疗方面,目前尚无明确指南,对于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者应经常评价其用药的必要性,并考虑短期或间歇用药,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二、甲状腺激素
过量的甲状腺激素可影响正常的骨代谢,通过抑制成骨细胞活性、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和分泌、影响钙磷代谢引起骨质疏松,最终导致骨量的丢失。并且在不同的甲状腺疾病中,发生骨质疏松的机制是不同的。因此,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时,要慎之又慎。
三、抗凝药
已有研究报道提示某些抗凝药物可通过不同的药理机制干扰骨转换,使骨丢失大于新骨形成,最终导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严重时可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
问题在于,抗凝药物导致的骨质疏松早期不易发现,且药物性骨损害作用更持久、逆转困难。一般治疗包括改变饮食习惯,补充钙剂、维生素D和蛋白质等,必要时需对症处理。
四、糖皮质激素
骨质疏松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最严重的副作用之一,即使是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也可引起骨丢失。
主要是通过促进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及抑制成骨细胞介导的骨形成引起骨质疏松,多数症状隐匿,不少患者在进行X片检查时才发现并发骨质疏松症。因此,尽量减少糖皮质激素用量,更换剂型或给药途径,必要时,换用其他免疫抑制剂。
五、骨质疏松药
没错,骨质疏松药也可能引起骨质疏松和骨折。双膦酸盐类药物用于绝经期妇女,防止或减慢骨质流失,以减少骨质疏松的骨折风险。但是,双磷酸盐类骨质疏松症药物服用超过五年以上可能增加转子下及骨干股骨骨折风险。
六、某些降糖药
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用于治疗胰岛素抵抗的 2 型糖尿病。2006 年新英格兰杂志报道,罗格列酮会增加患者骨质疏松骨折的风险,此后,多项研究显示该类药物能增加骨丢失、降低骨密度和骨质量。
七、肿瘤化疗药物
如甲氨蝶呤通过减少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生成引起骨质疏松,长期大剂量应用甚至导致甲氨蝶呤骨病(骨痛、骨质疏松症、压缩性骨折);环磷酰胺可引起成骨细胞损伤造成骨发育不全,并影响骨代谢;阿霉素通过抑制成骨细胞使骨髓质和骨皮质的厚度下降。
八、抗癫痫药
长期服用抗癫痫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可引起骨质疏松。该类药物能通过促进维生素 D 的降解、减少钙离子的吸收、降低机体对甲状旁腺素的反应、导致维生素 K 与降钙素缺乏等引起骨质疏松。
其他
此外,芳香化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利尿剂、异烟肼、锂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含铝抗酸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等也会引起骨质疏松,增加骨折风险。针对以上药物,一定要寻求专业医生指导,遵照医嘱,科学合理用药。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