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基础探讨额面外科发展与创新,一起来了解吧!
核心要点:
1、颌面疾病包括几个板块,一是肿瘤,二是畸形,三是颌面部创伤。
2、颌面外科是大科室,全麻手术在全国的手术量大概在40~50万例/年,对器械的需求很大,需要企业与临床结合。
3、从耗材方面看,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差别不大,国内一些民营医院会更多用国产器械做颌面手术。从设备方面看,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还有一定差距。
4、进口产品暂时没有实现替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核心技术没突破,缘由之一是政策导致压价,企业研发成本压缩。
张 益:
——颌面外科基本情况介绍
我目前的工作单位是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同时兼任部分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工作。讲之前,我先解释以下什么是颌面外科,跟所有的科室都不一样,它本质上属于外科,但又被放在口腔科,培养体系跟医疗系有60%是重叠的,也有40%是不重叠的。颌面外科,简单说就是脖子以上,除了耳鼻喉科、眼科、颅内脑外科,剩下的全是颌面外科范围。
颌面外科疾病包括几个板块:
一是肿瘤,就是口腔及口腔颌面部的肿瘤,发病率大概在前15位,但集中在一个中心医院里就显得很多了,就成了大病。
二是畸形,主要是唇腭裂,我们国家大概80%的唇腭裂都在口腔颌面外科就诊。另外一种是颌骨畸形,有一个专门的分支学科叫正颌,与整形外科不一样的是,我们更关注骨头。
三是颌面部创伤,比如面部骨折等。除了这几个大的板块外,还有脊髓炎等炎症。
——颌面外科需求很大
需要企业与临床结合颌面外科是一个大的科室,一般以专科的形式布局在国内的二甲和三家医院里,国内最强的颌面外科在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据不完全统计,颌面外科全麻手术在全国的手术量大概在40~50万例/年,比整个欧洲的手术量还多。以颌面外科较强的德国为例,在柏林、慕尼黑等大的医院里,一个颌面外科的总床位数一般是25~30张床位。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对外开放的床位就是170张,华西医院大概200多张床位,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颌面外科产生了两个工程院院士,这也说明这个科室是有影响力和科技含量的,这是颌面外科的基本情况。医疗器械主要用途之一是在创伤骨折领域,比如脊柱、正颌的连接、固定、切割和修复重建。
从临床角度看,颌骨畸形矫正手术量占全部颌面外科手术量的30~40%,正因为有这么大量的医疗需求,就必须要又市场产品的供给,这是基本的供需逻辑。 没有需求,产业很难发展,反之,没有企业,医生的想法也很难形成产品,所以企业需要与临床结合。
王 颖:
请邬总谈谈3D打印医疗器械目前的市场情况,包括进口产品和国内的自主创新的国产品等等。
邬贤波:
我们进入这个行业已经蛮久了,源于公司创始人王成焘教授,他在90年代就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数字化技术引入到临床,但后来跟口腔合作是最多的,然后就一路走到现在。针对正颌、肿瘤、骨骼修复等需求,产生了一大批医疗器械企业,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的差异性不大。一是因为这类产品的原材料很多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二是因为采用的加工设备也是从全球采购。从耗材方面看,出于经济考虑,国内一些民营医院会更多用国产器械做颌面手术。从设备方面看,国产设备与进口设备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王 颖:
总体看,医疗器械在朝微创化、智能化、定制化发展,其中定制化是跟3D打印最相关的,张主任从临床上怎么看这个问题?
张 益:
我认为不只是颌面外科,整个骨科、脑外科实际上都存在类似的情况。这里我仅仅谈一些个人看法,供参考。我认为我们国家的医疗器械应该有走两端:
一个是高端,比如与3D打印、AI技术、数字外科技术、机器人等结合,但这是少数人在做的医疗行业的前沿,不能所有人都做。要集中在高校、有实力的大公司、知名医院,要有很强的研发传承、积累。
另外一个是解决基本问题,比如动力工具,医疗上对它的性能、环境、可操作性的要求比工业上高多了。我们医院的颌面外科,每年都要采购进口的动力工具,很贵,但取代不了,据我了解,国内也有一些厂家在研发,比如广州的冠英,老板原来是四医大颌面外科的教授,另外就是上海的吉瑞斯,也在做。我认为这是基础问题,国内必须要做,必须要解决。比如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实力比较强,可以年年有钱买几十台进口动力工具,但各个县市不可能都买得起,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一台动力工具大概在50万元,对于一个地级市或者县级市得口腔科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把它变成10万元一台,是不是可以极大地提高我们整个国家的基础医疗水平? 基层医院的基础装备达不到三甲医院水平,很多高水平教授能做高端的手术,也不得不依赖一些非常方便实用的医疗器械,但基层没有,因此我觉得国内要着力开发。交流中,企业反映中国的核心技术没有解决,核心部件都得进口。物美价廉是真正的需求,而不是把所有的眼光全部放在高端上。
为什么我们不能研发?政策很关键。
比如说医院采购,需要采购的人非常专业,懂得技术指标、性能、价格等等,但绝大部分医院采购人员不是很专业,因为东西太多,所有的人都只懂价格,所以拼命压价,这实际上就剥夺了研发企业的科研投入,我觉得这是一个应该引起政府部门重视的问题。国外产品很贵,是因为价格里有相当一部分是研发成本,我们国家的企业在研发的时候只能买国外的核心部件改良做简化的配置。
王 颖:
张主任刚才从临床角度,结合多年的经验以及中国当前医疗资源的布局和国家的政策导向,给我们指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