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因乳腺癌离世,她提心吊胆数十年,还是躲不过……

2020
10/16

+
分享
评论
E说就懂
A-
A+

乳腺自摸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

第一次接触到乳腺癌方女士(化名)还是一个年轻姑娘,如今她已经60岁了,乳腺癌却始终像悬挂在她心上的一把剑,不知何时就会落下。


母亲因乳腺癌离世,医生告知有可能遗传


第一次听说“乳腺癌”这个疾病的时候,方女士还是一个年轻姑娘。

她的母亲那时年近50,无意中发现左乳一个包块,在医院被确诊为乳腺癌,由于当时的医疗水平有限,方女士的母亲在5年后还是不幸离开了人世。这段记忆是方女士心中永远抹不开的痛,并且由此在心底埋下了一个心结——

因为当年母亲的主管大夫曾经告诉她们姐妹 要重视乳腺检查,有一部分乳腺癌可能会遗传。


乳腺癌确实有可能遗传

乳腺癌是与基因突变最具相关性的癌症之一,这种突变是父母遗传的,不是出生之后基因才“变坏”的


最常见的遗传基因是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是抑癌基因,如果发生变异,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最高可增加至80%。


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有两位以上一级亲属曾患乳腺癌或携带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的人群,更需要定期查体。


漏查一次体检,乳腺悄悄长出肿块


从此之后,方女士姐妹两个经常相约乳腺体检,时间久了,这已经成为了姐妹俩的习惯。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得全国人民度过了一个特别的春节。春节过后到了体检的日子,这次方女士却打了退堂鼓。

去年10月份她的乳腺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内心存了一丝侥幸,她决定暂时不做检查了。就这样又平静地过了半年,方女士意识到,自己已经一年没有检查过乳腺了。

这次的检查结果给了方女士一记重拳,一年之内,她的右侧乳房上悄悄长出了一个1.5cm的肿块,影像学判断有 恶性肿瘤 的可能,右乳肿块的穿刺病理也验证了这一结果。


最终方女士接受了手术治疗并且术中快速化验提示了右腋下淋巴结转移。后续方女士还将继续接受化疗、放疗等一系列治疗。


乳腺检查分为哪几类

20-39岁  如果是非高危人群,不推荐对该年龄段人群进行乳腺癌筛查,但应该定期体检。


40-45岁  适合机会性筛查;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对致密型乳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45-69岁  适合机会性筛查和人群普查;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70岁或以上  适合机会性筛查,每2年1次乳腺X线检查。


乳腺癌发病一般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45~55岁,第二个高峰是65岁以后。因此,女性在绝经后,仍要坚持每月固定的一天进行乳腺自检,以及每年1次去医院进行乳腺检查。



乳腺自摸检查到底有没有必要


中国女性乳房腺体多,脂肪少,女性乳腺异常高达60%, 乳腺癌大多发生在腺体中的小叶和导管位置。

网上有不少看起来“专业”的乳腺癌自检手段,很多女性根据这些方法进行自检时,觉得有点不对劲,顿时就慌了手脚。

实际上,只靠自己看一看摸一摸发现的异常,并不能作为判断乳腺癌的依据。

「自摸」更大的意义在于女性了解和熟悉自己的乳房,提高防癌意识。

浙大二院乳腺外科主任陈益定教授 表示:

“乳腺癌并不可怕,是一个可防可治的疾病。家族中出现了乳腺癌患者也不要害怕,虽然一部分乳腺癌确实存在遗传原因,但绝大多数的病人仍然属于偶发的病例。大家应该理智地对待乳腺癌家族史,做到重视但不害怕,定期复查不要忘。有条件的女性朋友也可以进行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检查,看看自己是否真正携带有相关的基因突变。”



除了遗传风险,还有这些高危因素

·未育和12岁前月经初潮或绝经晚

·脂肪摄入量长期过多

·长期吸烟、饮酒

·压力过大、精神抑郁

·长期接触放射线源



援引:【浙大二院】
经E说就懂综合编辑整理发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由作者自行上传,并且作者对本文图文涉及知识产权负全部责任。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邮箱:guikequan@hmkx.cn
关键词:
乳腺癌,女性,遗传,肿块,腺体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