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们去体检,一不小心检查出了
“息肉”!

这可如何是好!息肉对身体有何影响?会不会癌变?该如何治疗?需要复查吗……种种问题萦绕在脑海里。其实大可不必过度担心,今天,内镜中心专家就和大家聊一聊“肠息肉”
息肉其实就是块多余的“肉”,或叫赘生的“肉”,肠息肉就是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
结肠息肉
。①饮食性因素: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②胆汁代谢紊乱:
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可一定程度上影响肠息肉的生长。③肠道炎性疾病:
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④遗传因素及基因异常:
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第5对染色体长臂内一种被称为APC的等位抑癌基因的功能丧失和缺失有关。⑤其他疾病免疫功能低下
者:
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术、癌症放疗患者及肥胖人群的发生率较高。
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大多数体积较小的息肉没有症状,只是在肠镜检查或腹部手术时候发现;当息肉长大后可能有以下表现:1. 典型症状: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2.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症状。肠息肉最大的危害在于肠息肉有潜在转变为癌的可能性,有95%的大肠癌就是肠息肉转变而来的。但恶变的息肉还是占极小数,良性的占绝大多数,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生命的威胁,所以不需要太紧张,肠息肉转变为癌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由于息肉有癌变可能,一般建议一旦发现肠息肉,都要切除并做病理检查,不同息肉癌变的几率不同。①增生性息肉:
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这类息肉不发生恶变。②炎症性息肉:
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癌变可能性较小。③管状腺瘤:
腺瘤十分常见,尤其是在50岁之后。此类息肉癌变率约1%-5%。④绒毛状腺瘤:
较少见,多为单发。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⑤混合状腺瘤:
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大量研究证明:
如果有1人得了结直肠癌,其直系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得结直肠癌的概率是常人的2-3倍。而没有经过治疗的家族性息肉病患者,10~20年的癌变几率是100%!一般人群应从50岁开始,无论男女、无论是否有症状、无论是否有危险因素,都应做一次结肠镜检查。 息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数目也会增加,癌变机会也迅速增大,直径超过2cm的腺瘤近半数会恶变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对身体的危害性虽然小些,但随着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如长期便血、腹泻、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的临床症状。所以发现有肠息肉,应尽早切除,以免带来一些其他疾病,甚至于恶化成肠癌。息肉切除后要定期复查结肠镜检查,因为息肉切除后是会再长的。复查时间根据可以参考以下几点建议:◎
单个肠息肉摘除术后
,病例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需复查一次大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较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年复查一次大肠镜。 ◎
多个良性大肠息肉
,为保险起见,还是要每年做一次大肠镜检查。◎
增生性息肉
因生长较慢,病人可1~2年随访1次。◎
腺瘤性息肉
,尤其是伴有上皮内瘤变的,病人随访时间要适当缩短,一般为6个月~1年。◎
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瘤变和锯齿状腺瘤
容易复发和癌变,应当在息肉摘除术后3个月复查1次,若无异常,可延长至6个月~1年。若发现癌变的息肉,切除后应进行更加密切的复查。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患者,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如再次发现生长出来的息肉,或者因为上一次肠道准备不充分、检查没有完成这一次重新发现了息肉,还是要再次治疗的。专家认为,一般随访到85岁以后可不再复查肠镜。图片均来源于千图网,已获授权
作者:秦昂、邱勇
编辑:曾帆、罗悦
一审:彭小伟
二审:杨辉、刘孝谊
三审:刘晓红